循环课本全新授课
当校长宣布黎明校区试行“循环课本”时,校区里不少老师的头脑里冒出一连串的问号:老师能管住学生不在自己的书上写字么?难道在语文、数学书上,重点都不能划了?书上的习题怎么做呢?
因此对于老师们而言,这个学期探索的重点就是如何面对“循环课本”,进行更有效地授课。
有老师设想通过教会孩子们记笔记,来弥补不能保留课本的缺失。这个方案引起了家长们的热议。
有一位持赞成意见的家长说:“学校的这种做法,不仅能给孩子养成从小爱书的习惯,还能让他们勤于动手。什么事情都通过自己的手记下来,而不是囫囵吞枣,这样更能加深记忆。”
像丁保云、吴瑞霞老师提出“有效预习”的理念。以前学生们在做预习时,只是简单地在书上划出不认识的生字;找出难懂的句子……现在,同学们把碰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于上课时解决。
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在书上圈划,不能标自然段,不能找重点词,不能划描写人物言行、神态的句子,那究竟该怎么办呢?那就要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各个教研组的老师们坐下来,认真设计板书,讨论如何留给学生做笔记的充裕时间,如何提高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的质量。
当然,现在老师们在用“循环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一些困难。比如语文老师觉得在课文分段、学习重点词句时还是很难,学生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同时,老师们还在不断探索,希望课堂笔记的质量和效果都能更上一层楼。
“循环课本”改变学生
去年底,杭州天成教育集团黎明校区六(4)班开展主题班会“‘循环课本’使我变了……”李晓玲说:“以前上课的时候,实在无聊就给书上的人画个眉毛、涂个嘴唇,可自从实施‘循环课本’后,我变得爱护书了,因为我知道,我的书是要留给下一届的小弟弟和小妹妹用的。”
“循环课本”是从节约和环保为出发点的。在现实操作中,这本“神奇”的书还能让孩子变得更懂事、更关心别人、更爱学习,这也是家长们更乐于接受“循环课本”的强大动力。
环保概念很时髦
行动起来蛮困难
2006年,杭州市政协委员黄炳元有一份提案,建议在中小学循环使用课本,倡导节约型社会。
据互联网资料显示,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一本教科书至少要供8个学生使用,教材的平均使用寿命为5年。而我国中小学课本的使用寿命仅有半年。
从实际情况看,最大的客观阻力来自于课本内容的变更。由于我国目前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材还在不断修改和调整中,内容变动较多,所以从客观上增加了课本循环使用的难度。
2005年,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在上海市率先尝试课本循环使用。当学校向家长征求意见时,大部分家长明确表示反对,主要有三个理由:学生使用过的课本上有很多随堂笔记,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课本捐出去后可能会妨碍孩子温故知新;使用别人用过的旧课本,可能会有卫生隐患存在;每个学期的课本费也就在150元左右,这笔钱省不省无所谓。
2006年3月,宁波鄞州区等学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学校把课本列为“公共财产”,学生只拥有使用权,循环课本只限美术、体育、音乐等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