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妇女靠“女红”实现再就业
萧山区多渠道解困,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
萧山潘水社区一个狭小的车库里,10多名妇女围在一张圆桌前,飞块地穿针引钱,在服饰上绣出一朵朵花。
当地劳动保障所将“女红”等手工活纳入再就业计划,如今已为200多名妇女找到就业新渠道。
破解就业再就业难题,推行大病救助制度,帮助农村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萧山区关注民生,倾力打造民工工程,成为当地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就业再就业
[样本]
萧山城厢镇居民黄根法今年45岁了,去年从一家服装公司辞职后,一直没找到中意的工作。
老黄心里清楚,自己是典型的“4050”人员,即使把材料送到人才市场或职介所,都可能无人问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萧山区“就业直通车”活动现场,仔细对照岗位要求及自身条件后,他填了登记表。
没想到,几天后,他就被一家纺织公司相中,做了仓管员。“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帮忙,我不可能短短两个月内重新上岗。”老黄由衷地说。
[采访实录]
几年来,萧山区政府推出“就业直通车”,让很多失业市民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一些农民经过培训后,还放下锄头,走进工厂上班。
萧山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12个配套文件,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3年来新增就业岗位11.6万个,培训农民14.6万人,转移就业4.8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21%.
[记者感言]
在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失业率”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数据,不仅反映社会富裕程度,更折射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程度。
王秋英从原萧山麻纺厂失业后,又不幸患病,政府部门帮她办了一家社区便民家政服务站,开设代灌煤气、水电安装维修等50多个服务项目,生意越做越红火。
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能继续有效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失业群众重新绽放笑脸。
关键词:合作医疗
[样本]
北干街道荣星村村民周龙泉不幸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后两次住院接受治疗。
突然而至的灾难,让这个贫寒的家庭不知所措。所幸的是,周龙泉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保,有关部门给他报销了1万多元。
让一家人更没想到的是,因为有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又为他报销了1.4万多元医药费。
张师傅患胸膜炎10多年,夫妻俩均下岗,每次病情发作时张师傅只能靠吃几粒消炎药撑着。参加合作医疗后,他住进了医院,接受系统、正规治疗。出院时,医药费报销了3000多元。
[采访实录]
萧山区把提高保障力作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点,在扩大参保面的同时,先后两次提供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人均筹资额从40元提高到121元,最高报销额从两万元提高到了5.5万元,而农民负担只增加了15元。
3年来参保率达到95%以上,累计报销金额达1.58亿元。萧山区还设立了大病救助基金,确立特殊病种报销范围,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困难人群实施医疗救助。
[记者感言]
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萧山区在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小病扛、大病熬”现状的同时,还真正把方便留给农民兄弟们。全区所有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均实现医疗费用实时结报。
这项旨在帮扶困难群体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从2005年实施以来,给700多户家庭雪中送炭,进一步降低困难人群的就医门槛。
关键词:老年人补助金
[样本]
河庄镇向公村老夫妻周成寿和陈阿小今年都80多岁了,前几天,老两口从银行里取出了600多元。
这600元是政府发给他们的生活补助金的一部分。他们都达到了萧山区农村老人领取生活补助的年龄标准“70岁以上”,每个月夫妻俩能从政府领到120元钱。
“我们年纪都大了,平时也没什么收入。白拿政府的钱,真是怪不好意思的。”周成寿乐呵呵地说。
[采访实录]
从去年7月起,萧山59585名符合条件的7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将和城里的退休老人一样,凭存折到银行领取每月60元的生活补助金。
补助金按季发放,一年区镇两级财政将支出4200多万元用于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截至目前已向6.1万余人,发放了2541万元生活补助金。
萧山区还打算适时推进7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城乡全覆盖工作。
[记者感言]
60元钱对我们而言,并不算多,但足以温暖一个农村老人的心。
为关爱老年人生活,区委区政府把农村敬老院建设及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列入全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至今,全区共投入1.5亿元,镇镇建起宾馆式的敬老院。
提高低保标准,对困难大病人员实行二次救助,这些举措,使五保老人、困难群众感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