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手上破了几条口子,可是亲手捕到这么大的螃蟹还是很兴奋。 陶玉其 摄
哈哈!螃蟹大丰收! 陶玉其 摄
“不到东极不知海味鲜”,这是对东极海鲜的称赞。东极地处舟山群岛最东端,是我国东部领海最远的岛屿,距舟山沈家门约45.5公里。作为全国有名的乙级渔港,东极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石斑鱼、虎头鱼、鳗鱼、佛手、辣螺、贻贝等海鲜异常丰富。
前几天,在东极边防派出所的协助之下,记者第一次登上渔船,在东极海上做了一回“渔民”。在海上,记者几乎被海风吹成一根冰棍,手几次被缆绳和鱼网勒破了皮。带着满舱海鲜归来时,记者对平时至爱的海鲜除了对美味的理解外,有了更深的感悟:海鲜好吃捕捞难。
穿上“龙裤”又冷又沉
早上5点多,天微微亮,已经可以频繁听到渔船启动时发出的“嘭嘭”的声音了。我们洗刷停当之后,就急匆匆地赶往码头和船老大会面。
海面上有淡淡的雾气笼罩着。冰冷的海风吹来,令人打起一阵寒颤。我们站在码头边上等我们的“船老大”,不时有当地的渔民跟我们打招呼,似乎他们都已经知道了我们是新来的“渔民”。
随着一艘艘船开动起来,小岛的静谧一次次被打破。因为要等我们一道出海,我们的“船老大”特意将出海的时间推迟到了早上6点钟。我们是当天出海最晚的“赶海人”了。
这是一艘小渔船,船老大姓虞,因为与“渔”同音,所以大家都叫他“渔老大”。“渔老大”是一个十分憨厚的汉子,一笑起来,渔民的豪爽和奔放全写在脸上。船上有4个“渔夫”,都是经验老到的渔民。我们一上船,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很多东西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干什么用。渔民们主动给我们介绍这些“新鲜”玩艺儿:带钩子的长长的竹篙——那是用来勾浮在海面上的浮标的;红色的塑料小瓶,四面有很多小洞——那是用来装鱼饵的;圆柱形丝网笼子——那是蟹笼……
海面上的雾渐渐地消散了,远处的几个岛屿和礁石逐渐清晰起来。这时,渔民们开始催促我们换“行头”,穿上了“龙裤”和“龙背心”,裤子和背心好像是厚橡胶做成的,可以防水,但是穿起来又沉又冷。但渔民们说,穿上可以给打鱼带来好运。
拖上一条“怪鱼”
船在海上航行了大约几十分钟,来到了东极西南方向的海域上,四周水天一色。
船速渐渐慢了下来。渔民叶师傅扔掉了烟,高高举起了带钩的竹篙,专注地盯着海面。突然,他将竹篙迅疾扎向海面,钩起来一个篮球大小的塑料浮标,接着就拖出一根粗粗的麻绳,另一位渔民许师傅迅速接过浮标,将麻绳缠在船上一个转轮上,然后就有规则地将绳子收上来。我帮忙拖麻绳,绳子湿漉漉的,握在手中冰冷冰冷的,麻绳不断地拖上来,我的手被磨得生疼,不一会儿就红了。
费尽力气拖了几分钟,拖起来的却是绑在绳子上的石头。“怎么没有鱼呀?”“不要急,马上就有了。”
果然,没过多久,第一个蟹笼浮出水面了。“螃蟹!”我们兴奋得大叫起来。渔民刘师傅把蟹笼拖上船,将扣解开,把螃蟹倾倒在蟹筐里。一只硕大的梭子蟹还张牙舞爪地伸出了大螯。
“让我试试!”我使劲地拖起一个蟹笼,很重,但里面只有几只小蟹。再拖,我的眼睛一亮,里面竟然有一条怪鱼:扁扁的,平平的,全身看起来有点透明,骨头都可以看清楚。“这是玉特。”叶师傅平静地笑说:“就是比目鱼!我们当地话叫玉特。”
我想从蟹筐里抓出自己的战利品,抓了几次,都从手里滑出去了。那条比目鱼有巴掌那么宽,厚度也和手掌差不多。
拖了三四个蟹笼,我的手已经冻得通红,手掌已被磨破了皮。
下船的时候脸全白了
就这样,在这片茫茫海域里,我们一个蟹笼一个蟹笼地收上来,欢呼着或多或少的收成,到早上8点半,所有300个蟹笼都已经收上来了,捕到的蟹大约有四五十斤。船以一个弧形的方向掉头,转过来之后,渔民们便又开始忙着放笼了。浮标先被扔进海中,然后扔一块重重的石头坠绳,接着一个个已经重放了饵料的蟹笼被扔了下去,船速也明显快了许多。“这里的水不是很深,船开得快些,这样蟹笼就可以容易在海里沉得深一些,蟹就会多一点。”“渔老大”说,“我们在这里捕鱼已经有了30年了,知道什么地方海水深,什么地方的蟹比较多一点,这可是秘笈呀。”
放完蟹笼,海上的风大了起来,船左右晃得厉害,我开始想吐。渔民们本来准备到远一些的地方,到那里去捕他们的八爪鱼。但是,看到我晕船,“渔老大”决定先将我送回东极岛。
下船的时候,我的脸全白了,脚冻得生疼。渔民们将几只大螃蟹挑出来送给我,然后又迎着海风“突突”地重新出海了。他们说,再次回来,就要晚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