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现状
库存为零2万盲人在等待
浙江省防盲指导中心主任洪朝阳告诉记者,浙江省眼角膜的供需情况非常严峻,目前约有2万盲人等着用眼角膜,而现在眼角膜的库存为零。
目前登记在册的愿意捐献眼角膜的只有三四千人,而且这些人到时候如果联系不上或者家属改变主意了,就无法保证能取到眼角膜。
“有3亿人登记还差不多啊!”洪朝阳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眼角膜手术分为穿透性手术和板层手术两种,做穿透性手术的角膜必须在取下来的48至72小时内用掉,否则就会失去活性,而板层手术的眼角膜则可以保存一两年。“一般有了合适的眼角膜,马上就会取下来做手术。”
据邵逸夫医院眼科的姚玉峰主任介绍,到该院来签捐赠协议的人不是很多,仅仅是有几份。现在不要说浙江,全国的角膜移植手术都是少的。按照国际比例,那么中国每年应该做20万到30万例,而现实情况是我国每年仅仅做了几千例角膜移植手术。
原因
观念障碍医院一年做10例
浙一眼科的顾扬顺主任认为,现在的眼角膜捐赠仍然很不成熟。她说,虽然浙一以前也搞过活动,动员大家来进行眼角膜捐赠登记,但没有设立眼库,也缺少相关的法律制度来扶持。现在需要做角膜移植的人很多,但材料却很少。浙一去年仅做了10多例眼角膜移植手术。
姚主任对此也很无奈,“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整个社会的工程。”以前这方面的宣传也有,但持续性不够,希望以后通过媒体的报道能有更多人来关注角膜捐赠问题。
“最根本的希望还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捐献意识。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像朱强荣这样的人越多越好,每多一个人捐出眼角膜,就意味着另一个盲者能拾回整个清晰的世界。”
洪朝阳说,防盲指导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带公益性质的机构,聘请朱强荣做劝捐员也是义务的,没有工资。然而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劝捐毕竟是不够的,还是要唤醒整个社会的公益意识。
◆声音
给予,看上去更美
死是可怕的,一想到死,种种可怕都会冒出来。可怕之一是,“我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我这个人了。我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了,而这个世界会在我之后依然存在,高山、大海、河流……所有的一切都不会理会我的消失”——不少人都经历过这种恐惧。
没有想到,我们死后,还可以让别人替我们继续看这个世界。借着别人的一双慧眼,看朝雾,看夕阳,去北国看雪,去南方看海……我们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也就没有离开我们的亲人、朋友,离开爱我们或恨我们的人……
替我们看的人,还会时时记得我们,说起我们,会比失明以前更爱护他或她的眼睛。他们不会说,我是在替别人看世界,而是说,是别人给了我第二次光明,让我重新看到了这个世界。
所以,当他或她用你的角膜看世界时,会觉得这个世界比以前看到过的那个更美好了一点了吧?因为,你给了他角膜,也给了他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