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刘惠君参加了一次为期17天的北极科考任务,研究课题是“污染物生物转移指示北极环境”。课题以北纬76.3°Doven岛上的维拉湾(Cape Vera)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
日前,结束北极科考任务的刘惠君博士回到文成老家探望父母。昨天,记者与她取得了联系,和她谈起了这次难忘的北极科考之旅。
生怕碰到北极熊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机会去北极,当合作教授告诉我时,我几乎未加任何思考就答应了,因为北极在我心目中是那么遥远、那么神圣洁白。
过后想想又有点担心,我可以说根本没有野外工作的经验,北极条件恶劣,而且还有可能碰到北极熊,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有生命危险呢!
我们的准备工作非常仔细。我们参加了射击训练(主要防北极熊)、急救培训,还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极熊的特性。我们准备好了试验器材、食品,并在去年5月份就把这些物品都托运到了北极大陆架研究基地。该基地位于Resolute,负责研究人员在夏季进出北极各岛屿。基地有招待所,提供研究人员食宿;有很大的储藏间,存放试验器材、食品;有直升机、小型飞机,负责人员进出各研究岛屿。
飞机跑道两边是悬崖
我们于2006年7月6日9时05分从渥太华出发,12时15分到达靠近北极一个叫Iquluit的地方,当时渥太华的气温大约是25摄氏度,Iquluit气温是0摄氏度,尽管我们已经多穿了很多衣服,但下飞机后还是冻得发抖。
这里的风景已是完全不一样了,没有树,只有一些草,没有高楼,基本是一层、二层楼房。我们在Iquluit候机室等了近2个小时,乘上一架有螺旋桨的小型飞机,约3个半小时后到达Resolute。Resolute本地居民——因纽特人只有250人,北极大陆架研究基地就在这里。
7月7日,我们乘专用小飞机进入维拉湾。一下飞机,地上全是石砾,所谓的飞机跑道就是两个悬崖间大约500米的一块空地。从飞机跑道到我们住的小屋大约3公里,却要穿过3条冰川。
冰川随风漂移
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大约15平方米的木屋,在一边有上下两层木板,是我们的铺位,由于爬上铺很困难,我们3个女的睡下铺,4个男的睡上铺,每人一个睡袋。
烧饭的地方是一个帐篷,还有一个小帐篷用来放食物。由于北极熊嗅觉很灵敏,一旦被它们嗅到有食物,他们就会来寻觅食物,这样会给我们生命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带的食物基本上是没有气味的,还在地上挖了一个储物室。
有一天,来了不速之客,是一只聪明的北极狐。这个长得可爱的家伙,全身白白的,警惕地四处张望后靠近我们埋藏食物的地方,觉得安全后,它开始拼命用爪子挖埋在地下的食物。
这里的气温大约在0摄氏度左右。生活水源是住处边上的冰川水。海面上有许多冰山,各种形状的,随风漂移。今天看到这个冰山在东面,明天可能就出现在西面,有时大片的海面会挤满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冰山。
夏季的北极是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幸好小木屋有窗帘,睡觉倒也没有什么问题。每天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就开始收拾一天要用的采样工具、采样袋,然后带上中饭,扛上来福枪,灌上一杯冰川水,穿上长及大腿的雨靴,就出发去采样了。
18天后终于洗个澡
北极的天气说变就变,有一天早上是晴的,中午就开始下雨,还飘起雪花,后来就起雾了,视线很差,大概只能看到30米。我们都很担心,因为这样就看不到北极熊了,是很危险的。雾一连几天都散不去,我们只能在驻地呆着,不敢出去。
北极的风很大,有一次我们正在采样,天气就变了,刮起大风,刺骨地冷,感觉整个人都要被吹到海里去了,站都没法站稳,我们只好往回赶。
每次上厕所时,都是一人在外面站岗。每次我们从木屋或帐篷出来,也都要东张西望一番,以确保没有北极熊。以至于我回渥太华后头几天一出门也要东张西望一番。
7月23日早上大约9时30分,我们正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去采样,Linda看到远处一块白的东西,像是没有融化的雪。后来,我们发现这个白的东西会移动,才看出来原来是北极熊,于是马上招呼所有人员撤回木屋,拿上枪。
幸运的是,北极熊没有发现我们,在距离我们大概两三百米的海边缓慢地走动,寻找食物。
7月25日,我们完成了工作离开维拉湾,回到基地。
回到这里的的感觉真好啊,有美味的食物,有暖气,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18天后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了!
7月28日,我离开基地回到Iquluit,到了晚上11点终于看到天慢慢变暗,这是21天来第一次看到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