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低价走量,市场之路变窄
浙江星鹏铜材集团有限公司是浙江省上虞市汤浦镇最大的铜业企业,现在的“掌柜”叫梁子浩,其父梁锡林是汤浦铜业的“老厂长”。汤浦既不产原料,也没下游厂家,但梁锡林东拼西凑3万块钱,硬是在1979年11月办起了汤浦镇第一家铜管加工厂。几十年以来,老厂长在汤浦镇培养出几百位铜业人才,这些人逐渐独立出去,在汤浦办起了大大小小200多家铜加工企业,形成了一个工业产值达30多亿元的“江南铜镇”。
然而2005年刮起的铜价飓风,让中国两大铜镇之一的汤浦经历了一次大劫:一些靠低价走量的铜管企业,市场之路越走越窄。据汤浦镇政府一位负责人介绍,在汤浦,最严重的时候,规模以下铜管企业中,四成以上处于半停产状态。坚持生产的企业,也不乏对部分车间进行减产的。
有的小作坊,无奈“调头”
现象:铜加工厂里做童装
走在汤浦镇的街上,记者遇见当地人老叶。“我们本来是做铜管加工的。”老叶指着自家院子角落里一台有些生锈的机器告诉记者,三年前他们花5万元钱买了这台拉伸机,又雇了2个人来操作,一个家庭作坊式的铜加工厂就算办起来了。
“当时我们手上有20多万元,拿到订单后,一次能买10吨原料铜。交货拿到钱后再接单再去买铜。每吨铜能赚加工费2000元,一年下来能赚到十几万。”
让老叶措手不及的是铜涨价,他手上的流动资金一下子紧张起来。“我是以销定产的,没有库存。我手上的20万元,这下只够买2.5吨铜,有时候赚的加工费还够不上材料涨价。”于是,他忍痛停止铜加工,买几台缝纫机做起了童装。
“这些拉伸机就先搁着,等哪天手上钱多了,或者铜价跌了,再去干老本行!”老叶这样盘算。
观望:不能用“转行”来规避风险
像老叶这样及时“转行”的大有人在。动作快早转行的,勉强保本;转得慢的,就得准备接下来几年挣钱还债了。
“船小好掉头是优势,但遇到风险时,不能指望靠转行来避险!”上虞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分析汤浦铜业现状时说,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企业大量存在,制约着铜管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汤浦镇资产管理中心郑罗法告诉记者,镇政府正在引导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我们也在向市政府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在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也有企业,创新掌握主动权
现象:开发复合管、内螺纹铜管……
浙江飞达铜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飞办公桌上,放了七八根金灿灿、长短粗细不一的小铜管。其中,一根外表银白色的“铜”管很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的新产品,叫铜铝复合管,外面是铝,里面是铜。”张云飞拿起这根金属管,把横截面对着亮处,果然管子内壁是金灿灿的。“铜价最高涨到8万多元,我们就研究出了这种复合管,铜铝各占一半,不会影响实际效果。每吨铝的价格只有2万元,成本大大降低。”这种便宜的新型复合管大受客户欢迎。张云飞说,如果不是铜价暴涨,估计“铜铝复合管”也不会诞生,算是“因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