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舟山大小渔港,每逢渔船归来,渔嫂携儿带女来到码头等候丈夫。接着,一筐筐的大黄鱼被卸下,在码头上堆积如山。哪怕你是陌生人,只要和渔民友好地打个招呼,就能随便拎几条回家。
这种场景早已消逝,无节制的捕捞和生态的破坏,令舟山的野生大黄鱼一度了无踪迹……同时,养殖大黄鱼粉墨登场,但无论口感和营养,都无法和野生的媲美。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舟山多次重现野生大黄鱼群!且专家预言,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以后野生大黄鱼会越来越多。
记者近日来到舟山,欲寻找野生大黄鱼兴衰轮回的轨迹。
辉煌重现
渔老大海上撞见大黄鱼群
钟锦君是舟山市嵊泗县的渔民。他在自己生活的那片海域捕了十几年的鱼,昨天刚好又是出海捕鱼的日子。他说,每次出海时,总希望能满载而归,最好能遇到大黄鱼群,可这仅仅只是一个希望而已,“就像中彩票一样难。”
钟锦君的希望,在桃花镇的几个渔老大身上实现了。
2005年3月21日,春分那天,天气温暖。桃花镇渔老大杨安军正驾驶着浙普渔31383号流刺网船,行驶到东海1951海区附近。杨安军的船同绝大多数渔船一样,装的是流刺网,网放下去在海里形成几百米的帷帐。很快到了下午收网时间,看着网慢慢地被拖上来,杨安军的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过渔网。当渔网落到甲板的那一刻,一片金黄色在网里跳跃着,“是大黄鱼!”一个伙计叫了起来。这一网,六七百公斤不成问题。
此时,船里电台传来了呼叫:“杨老大,我们遇到大黄鱼群了!”原来,幸运同时降临到了渔老大李林波的头上。
同样,在1951海区捕鱼的桃花镇鹁鸪门村渔老大李晓东和虾峙村渔老大王国忠也赶上了这个野生大黄鱼鱼群。
四条船一共捕获野生大黄鱼2.5吨,打破了2004年9月份创下的网产纪录。
这个故事现在说起来,渔民们还是一片羡慕声。在他们看来,能捕到这么多大黄鱼就等于中了个大奖,一年甚至几年的生活就不用愁了。
最近,也有渔民和海上作业人员发现一小群一小群的野生大黄鱼在海里洄游。
追忆盛年
码头上堆积如山谁多吃谁就“爱国”
让渔民们津津乐道的,不仅是近年那几个“中彩票”的故事,当老渔民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辉煌,会唏嘘不已。
那时每到黄昏,渔船归港,野生大黄鱼在码头上堆积成山,只要和渔民说一声,可随便拿一些大黄鱼回家。
“记忆中,农历四月初到五月初的这一阶段,是大黄鱼旺发季节。江浙闽沪沿海数省市渔船齐赴蓬莱大洋。岱衢洋头,双衢港际,虎头洋面,黄鱼咕咕,白帆点点,机声隆隆……”这是当地文人在散文中写到的。
“那时候黄鱼大,一个大人提在手里,尾巴可以擦着地。”当了几十年渔老大的老胡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渔船拖着一舱舱金黄的大黄鱼满载而归,是再普通不过的景象。
鱼多成“灾”。尽管当时大黄鱼的价格很低,但由于产量太大,交通不便,上好的黄鱼卖不出去,于是政府号召当地群众多吃鱼,以支援渔民,在当时吃鱼也成了一种爱国行为,“爱国鱼”的叫法不胫而走。
记者从舟山市海洋渔业局了解到,1974年是野生大黄鱼年,这一年仅舟山地区大黄鱼产量就达1370.72吨,比1973年增加69.4%,是历史产量最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