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容的态度
曹文斌现在工作的亿利达风机有限公司,到他住的蓬街镇双和村只有十几分钟的摩托车程。他是这家民营空调风机生产企业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2003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就回到了老家。
户口先是落到了街道的集体户里,“因为当时没有相应的政策”。留在村里,却并没有和同村人一样的身份,难免让这些回乡的学生觉得自己有点和周围“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陶丽娜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了,她在老家椒江三台门村当会计,今年已经是毕业后的第9个年头。村里的前一任会计,一直做到了70多岁,直到陶丽娜去接替。椒江是从去年5月1日起开放“非转农”受理的,陶丽娜是第一批申请者。
她留意过之后许多网上的议论,“利益驱动”是一个扎人的字眼。她并不否认这个相对敏感的话题,但是将迁户口的理由完全归结于此,也让她觉得有些委屈。
根据规定,所有椒江地区的户口“非转农”申请,都要经过20天的公示,名单在当地的行政服务网上公布,已经前后进行了4次,最近一次公示名单里有213人。
现在,到椒江区政府办证中心公安窗口的民警吴颖红这里办理落户农村原籍的毕业生已经明显少了,“政策刚开口子的时候,我们受理窗口4个人还忙不过来”。在椒江区,经这位女警手上办理的“非转农”人数,已经接近1800人。她统计过,落户的地点几乎涉及了整个椒江70%的乡村。
因为必须提供迁入地村委会的意见,吴颖红记得很多申请人的表格里,这一栏是这样的一句话,“按政策办理”。面对本村出去的年轻人,他们通常还是给予宽容的接纳态度。
林荣辉比许多方林村的人都清楚,村委会已经计划在未来五年里为村民们营造这样的村级保障机制,他们的说法是“吃粮有保证,上学不缴费,医疗能报销,养老有保障”。
吴颖红觉得,户口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只是当许多利益与身份户口挂钩的时候,使它们变得复杂起来。这一波的大学生“回归”乡村,带着更多的理性色彩。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他们的选择也正在被周围多数人接受。对于像陶丽娜这样已经完全工作生活在原籍农村,即便是户口回迁,享受与村民同等待遇,“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
曹文斌承认,他时常有这种“断层”的感觉。他是从初中就开始住校的,这样算起来,直到大学毕业,有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在外面度过。村里跟他同龄的年轻人,有很多他都不认识,互相之间因为没有多少相同的经历,而变得缺少话题。
于是下班回家,他通常是在家里上上网、看看书,“农村生活最大的特点是平静、安宁”。他有几个经常联系的同学,毕业后在城市打拼,“频繁地换工作、搬家”,始终“有漂泊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文斌还是满意现在的生活的,至少他有一份安稳的感觉。他所在的技术开发部的经理华凤钧说,现在公司里已经有了二十几个大学生,许多人的家就在当地农村。最近几年,公司的销量每年都有30%的增幅,整个企业健康的发展态势,也给了他们一定的发展空间,“有助于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还没正式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林荣辉就做过一件全村人认为挺勇敢的事——竞选村委会副主任。
最终没有当选,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不过像模像样的发表演讲、接受提问,也让林荣辉头一回发现,现实的农村并非世外桃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有实实在在的机遇和挑战。
那个时候,他就抱定了要回村来发展的想法。
年轻人的“回归”也给方林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林荣辉提议建立了“青年文化俱乐部”。“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曾经是他当年第一次竞选村委会副主任时的“施政纲领”。
章安街道柏树里村主任杨福寿知道,这一年来该村已有近十名大中专毕业生迁回原籍,他觉得这证明了乡村经济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每一年全国至少有60%的窗帘流苏,是柏树里村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为了提高村庄的管理水平,他也特地招收了一名邻村的大学生担任主任助理。
“现实的农村治理需要更高素质的管理者,高科技农业和制造行业技术含量的提升,使得农村的生产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苏忠贵称许多政策的制定,都是这般“自下而上的推动”。他说目前路桥区生源在各大院校一年的毕业人数约1500人,回到本地就业的人数超过了三分之二。
椒江区人事局人才流动开发科的工作人员巫朗鹏介绍,该区正在推行“村村有大学生”的计划,同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组织就业。即使作为毕业之后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段过渡性的服务期”,他认为也是有价值的。
方林村也有这样的目标——提高村民的文化程度,其中大学以上要达到近10%。“他们回来我们欢迎,他们出去我们也不阻拦。”方浩希望,对这些年轻人的流动可以用平常心来看待。
最近,曹文斌参与设计的一项产品刚刚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今年新进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叫他“师傅”。他承认自己也有过留在大城市的梦想,可是现在发现,兢兢业业地在家乡工作,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