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初降,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一条狭长的老街外,居民门口悬挂的灯笼齐刷刷亮了起来,节日的喜气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西兴的灯笼西兴造,是当地一门独有手艺,已近千年,有过辉煌历史。然而,时至今日,制作西兴灯笼的手艺却面临失传的危机。“加上我,现在西兴只有3个人精通这门技术,而且都还是上了年纪的。”已78岁高龄的夏阿三昨天感叹。
西兴灯笼始于南宋
据《萧山县志》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以前,它的销路很广,除浙江省内各地外,还远销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外地区。
夏阿三出身“灯笼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制灯笼的能手。夏阿三12岁开始跟父亲学手艺,18岁出师,20岁起就独自1人到桐庐、富阳、义乌等地开设灯笼店。
夏阿三的手艺颇受认同,10多年前,西湖等很多景区都纷纷向他订置灯笼。昨天,夏阿三向记者展示了他娴熟而又精湛的技术,从剪裁竹编,糊纸,到绘画写字,整个过程仅仅用了10分钟。
制灯高人仅剩3位
跟夏阿三同时代的人,如今有的已经去世,有的早就转行,目前精通这门技术的人在西兴只有区区3人,都在70岁以上,其中1人已经90岁高龄。眼看后继无人,夏阿三心急,想让子女接班,但子女似乎没有多少兴趣。去年,夏阿三甚至萌生了招收徒弟的想法,但至今仍无合适人选。
“在以前,制作灯笼是西兴人重要的谋生手段,对招收徒弟非常谨慎。”西兴街道文化站站长毛乐平说。
毛乐平说,照明工具的普及、创新,灯笼由单一的照明变为喜庆、节日用的祝贺灯,仿古景区的装饰灯,是制作灯笼人群日趋渐少的重要原因。
“但说到底,是年轻人觉得制作灯笼没钱可赚,没有前途。”夏阿三说,事实也确实如此:在10多年前,他1年制作灯笼的收入就高达2万,收入非常可观。而现在,他1年的收入却只有几千元。
“以前杭州一些用我们灯笼的景区都已经不到西兴进货了。”夏阿三说,主要是他们觉得手工制作的西兴灯笼太“土”了,来进货的一般都是周边农村地区。
千年手艺更需创新
不仅手艺人稀缺,而且目前仍在制造的西兴灯笼也已从原来的20多种锐减至四五种。“若不保护,可能再过几十年,西兴灯笼这一千年手艺将会永远消失。”毛乐平说。
目前,滨江区和西兴街道在保护中做了不少努力,他们通过发掘、整理西兴灯笼的历史和现状,已成功将西兴灯笼申请为杭州市民间文化艺术手工艺品保护项目。此外,西兴街道还通过开展培训班,积极挖掘潜在人才。并通过在节庆时订购灯笼,以增加手艺人的收入。
“这还远远不够。”毛乐平说,如何让年轻人喜欢这门手艺,如何在制作手法上进行创新,如何让西兴灯笼更好地走向市场重放光彩,可能是更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毛乐平却不以为然:现在人们普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土灯笼”的朴实恰恰能带出年味。西兴老街的王阿姨就告诉记者,西兴灯笼一亮,小时候那种过年的感觉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