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正式发表的纪念日。44年过去了,互联网迅速推进的今天,雷锋和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和被人遗忘,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存在于网络时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中。
记者昨天采访网友时发现,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一粒助人为乐的小种子,而雷锋精神,正通过这颗小种子,在网友的互帮互助之中,于无声处开出花来。
网络团结义工上路
志愿者,或者义工,对于现在的都市人而言,已经不再陌生;而网络,则成为他们团结一致的平台。对于这个平台上的人而言,每个无私为他人奉献者都是新的“雷锋”。
今年春节里,杭州的一群驴友,在一个背包族论坛的名义下,昂扬上路,前往黔西南山区看望他们资助过的山区贫困孩子。
而这样零星的行动,在杭州,也许今后会团结在更加统一的旗帜下——今年2月11日,即将度过两周岁生日的杭州义工联盟,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杭州慈善总会杭州网义工分会。在这个名义之下,杭州的网友们,有了更加广阔的活动范围。
在此之前,这个拥有近千名会员、统一徽章的网友群体,已经通过QQ群联络与论坛发帖的方式,AA制“活动”了两年:他们利用假日,到福利院看望孤独的老人;为盲童举办专场音乐会;去孤儿院陪小朋友们做游戏……
而杭网义工联盟版块的版主“鲜肉馄饨”则告诉记者,2年来,他们已经与福利院、孤儿院及康复中心进行了很默契的合作,今后,他们的活动范围将更开阔:杭网义工们,正计划走进社区、加入助学行动,为社会做更多的工作。
而在他看来,网友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自己日常的休闲,找一个更有意义的度过方式。
网络资源人际互动:有问必答
今年3月份,自费数万元建立“中国智教网(www.iedu.cn)”,免费为全国的中小学师生提供服务的重庆梁平县梁平中学教师曾庆中,将前往美国,以“网络雷锋”的身份,出席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举行的全球“微软最有价值专家”峰会。
这个奖项,其实是“最有价值专家(MVP)”,专门授予那些在微软技术社区中交流微软相关技术表现出色的专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是都有着两个共同点:精通某一微软产品或技术领域,乐于与他人分享技术和经验——因此,网友们称之为“网络雷锋”。
而对更多喜欢“网络化生存”的网友而言,网络资源的人际互动,也是另一种不求回报的“雷锋精神”,比如,论坛之上,对于网友问题的有问必答——有网友生动地形容其为“人肉搜索引擎”。
在杭州颐高电脑城开着一间小小电脑店的网友“卿为电脑狂”,是杭州多家本地社区电脑论坛的版主,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泡论坛的时候发现有网友提出关于电脑的问题,就随手回答了,没想到,竟成了习惯,几乎每天都要回答几个;有时候,这种网络上的热心助人,还给他的小店带来了生意。
网络互助,形式多样
网友之间的无私帮助,不只有“人肉搜索”似的有问必答;也开始延伸到了其他方面之上——比如资料的交换,甚至代购各地特产。
在某篮球论坛上,上海一家设计院工程师阿东,其名号就叫作“雷锋叔叔”。“出于多年对篮球的真心爱好,我搜集了一大把各式各样的篮球视频,不拿出去炫耀炫耀,心里实在有些痒痒。”
所以,阿东只要看见有人寻找视频资料,就第一个冲上去回帖,有问必答,不为别的,就想听别人赞一句:“雷锋叔叔你真是个好人。”
“想想也真奇怪,我在办公室里也不是热心人,可就是在这个名号的感召下,我充满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热情。有时候,好事还会越做越上瘾。”他笑说。
而一些专业的“助人”网站,也开始逐渐成型,比如西安的“雷锋网”,就是免费为市民专司“失物招领”之职的一家网友互助网站。
记者昨天通过网站首页发现,已经有3708人注册为会员,并有84个人通过这个网站找到了失物。
在这个网站上,失主注册和发布失物信息如同申请邮箱一样简单,只要有姓名和自己的电子邮箱就可。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后,就可通过收集到信息的数据库进行查找,发现有相匹配的信息,网络会自动通过邮件向失主和拾主双方发送信息,双方确认后就可以通过邮件中的信息取得联系,寻找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