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里小将村一名退休教师倡议,成立一支书画队伍,没想到,不仅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响应,还吸引了邻村、甚至宁波奉化的村民闻风而来,如今活跃在新昌县东部小将镇里小将村的这支沃东书画社,成员已超100人,其中农民占80%。
学画画后他烧了两副麻将
“你们应该去认识一下他。”村民们都说,沃东书画社社长吕伯翔,只可惜才念了四年小学,如果能到高等学府去修习一下,恐怕不只是沃东书画社的社长。
吕伯翔有自己的工作室:一座四面环山的庭院,敞门小屋,墙上挂着他的山水、书法大作,书柜里是各种字帖。
“上小学的时候,我一边放牛,一边坐在草地上画牛的样子,用现在的话说,那叫‘写生’。”吕伯翔说,念到小学四年级,他就去学做油漆匠了。
“那时家具做工细,油漆匠要具备雕刻、书法、作画等基础,绝对是多面手。”
让他得意的是,别人需要学3年才能掌握的技艺,他只学了22天,便出师了。
1984年,吕伯翔偶然发明了“沥青书法”——用一把水勺装满沥青,加热后,在撒了冷水的地上写字,等沥青干涸了,把字揭下,镶在上好的木板上。
吕伯翔另外一项得意之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砍来竹子,雕制了两副麻将。但在2000年,这两副麻将被他当着家人的面付之一炬。因为在1999年,他找到了他的“大本营”——里小将村的沃东书画社。“每月10号,在社里评书赏画,比麻将有味道多了!”因为书法进步飞速,又擅长组织活动,吕伯翔被一致推选为社长。
他瘫痪了,坚持用左手写书法
里小将村的文化站站长石全兴说,沃东书画社还有一位社友不能不提,那是年近八旬的俞善千老人,他右手曾经写得一手好字,然而2004年中风,右手右脚瘫痪后,勇敢的老人用左手拿起了毛笔。
“想当年,村里那些大标语,大美术字,全出自俞善千之手。”石全兴说,1999年沃东书画社成立时,俞老理所当然成为其中一员。
2004年下半年,突然有一天,俞老中风了,右手完全不能握笔,当时,大家都以为他要和心爱的书法说再见了。
右腿刚恢复一点知觉,俞老又出现在书画社了,但带去的书法,笔法生涩许多,和初学书法的小学生相差无几——这是他用左手写的。
“可是他的心态很好,一直以恢复从前的水平为目标,每次聚会都开开心心地来。”石全兴说。在俞善千身上,让人看到一种淳朴、一种执着、一种希望。
他们亲手勾画家门口的“兰亭”
“沃东书画社,自然是高手云集,不过,更多高手,还在书画社外。”里小将村蔡家山健身岭上,老人俞传奇倚着“望鹤亭”远眺全村,微微一笑。
俞传奇老人确实很能“折腾”。
几年前,他在镇上贴公告,招募10多名村民,教他们吹拉弹唱,以重振小将地区失传几十年的“十番”曲艺;见村民经常在蔡家山上一废弃蓄水池旁锻炼身体,他与村里的石雪扬老人募集40万,将废水池改成水泥平地,并建造通往山上的248步的台阶,从此村里多了个地名——“健身岭”。
此后,俞传奇老人又与朋友一起,在健身岭上造了一座供人休息的“兰亭”——望鹤亭,他们特意跑到绍兴,参考了兰亭的结构。
走进望鹤亭,雕梁画栋,每幅画、每副对联,无不蕴涵着俞传奇老人的心血。“这画的是我们村最古老的一座石桥,这画的是我们村的典型民居……”俞传奇到村里拍了大量照片,精挑细选了8处风景,画在亭梁上。
俞传奇说,村里能写能画的人不在少数,沃东书画社其实是“书画村”的一个缩影。
●乡村博客
山村乐,其乐乐无穷,忙季负锄田野上,闲时卸械史书中,余兴逗姣童;
山村美,美在自然中,竹木长青流水碧,花卉短发映山红,胜似洞仙翁。
——这是挂在里小将村文化中心里的一副对联,虽然有人说,这副对联并不工整,但确是里小将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几乎每一个村民在茶余饭后都能寻到自己的爱好,夫妻搭档参加“十番”乐队、老人练习书法、老伴打腰鼓……每年春节,书画社老人们最开心的就是在街头摆起写春联的摊,“写一天也不会觉得累!”俞德宽老人说。
不见烟雾缭绕、麻将声声的馆子,“让我留在这里当农民吧。”离别时,许多记者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