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科考志愿者名单
“我曾被电影(陆川的《可可西里》)深深地感动过,也曾想去可可西里,可我学习不好当不了科学家,也没有钱自己去实现梦想。”季节从小是个贪玩的孩子,因为贪玩学习不好,职高毕业后,他放弃考大学选择参军。退伍归来,就业的路一直坎坷。在前途有些渺茫中,他曾两次申请去可可西里当志愿者,但他只能羡慕地看着其他4位温州志愿者踏上征程,自己的申请却石沉大海。
2006年8月10日,“大胡子”高琦以“2006年可可西里科考组委会”的名义,在越野e族网站向所有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发出一封“英雄帖”:“年龄在25岁到50岁之间,自愿无偿参与;必须受到越野俱乐部的书面正式推荐,由科考队组委会考察通过;身体条件符合长时间的高原野外生活,有丰富的越野驾驶、车辆维修及野外救援经验,具备良好的互助合作精神;保证服从科考队的统一行动安排……”
第一个看到这个帖子的,是季节的朋友潘建真。当时,他们一伙人正筹建自己的越野俱乐部。潘建真一看帖,脑子里跳出一个名字:季节。
这是因为,季节是不折不扣的“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他广西参军练就了丰富的野外生存、救援、团队协作的经验;同时季节一直想去可可西里。
很快,俱乐部里的人沸腾了,他们为季节提供坐骑“LC80陆地巡洋舰”以及全套车辆救援装备,并开始改装车辆,根据高原路况加高加固底盘,装了绞盘、GPS,还特别安装了氧气桶……同时也把他们的梦想都安装在季节的坐骑里。
终于有一天,季节在志愿者名单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温州越玩越野俱乐部的风车——季节,排在第一个。他是自备车辆的两名志愿者之一,负责开导救援,车号02。
2006年10月1日到了。国庆长假第一天,是季节登上“陆地巡洋舰”起航的日子。
刚成立的俱乐部,特地为季节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俱乐部会员来了,在论坛上看到帖子的陌生人也来了;话筒、礼花、气球、拥抱、道别……一阵喧闹里,几十人的车队跟着季节到了高速路口。3辆车,10个朋友,坚持开车把季节一路送到西宁。
他的父母却没有来送行,老人家除了为儿子那份盖着“中国科学院”印章的红证书而自豪外,都蒙在鼓里,也不知道,儿子出发前特意买了一份人生意外险,受益人是他们。
“要坚持到底。”朋友这么对他说;“安全回来!”他们总要这么补充。
“保证完成任务!”季节说这话就像当初在部队一样。
这一次科考队60多人,已经在格尔木整装待发。“无人区”的美丽与严酷
可可西里的严酷与美丽总相伴而至,甚至来得更早些。
队伍出发第二天,他们到达海拔3000米的格尔木,季节开始流鼻血,嘴唇也开裂了;第四天,在海拔4200米的西大滩,他们只能在还算温暖的帐篷里,期待入眠能减轻胸闷;第六天,在海拔4600米的库赛湖,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腹地,高原反应突然来袭,他们集体经历了最为严重的一次挑战。
志愿者要负责扎营、搭帐篷。可季节打开车门,脚踏在土地的一刹那,脑袋就“轰”的一声炸裂,耳膜作响只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和心跳。他甚至忘了自己为什么开门,自己要做什么。
“扎营。”他想起来,在高原缺氧和严寒中,大脑反应缓慢。扎营,对季节来说本来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此刻却成了生命的历练。五脏六腑都在翻滚,胃随着喘息蠕动起伏,忽然眼前一片模糊……喘了很久,才慢慢感觉好起来。
在帮助整个营队安顿好之后,季节已经没有力气给自己搭帐篷。只能拿了睡袋,就躺在车里。
“那一夜,根本睡不着。不敢封闭车窗,怕车里的空气被我吸光,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中毒,只能躺着喘着。手边就有氧气桶。”这是俱乐部的兄弟在车里为他特别准备的设备。
“难道以后每到一个海拔高度,都要一直吸氧?科考队内部有个规矩,只要不行了跟医生说一句,‘需要吸氧’,那就是可以下去了。生命只有一次。”在那个风雪凌厉的夜里,谁也不知道他吸过氧气,季节不会离开。
这次挑战,季节熬了过去,他的两位队友:高原户外高手“老驴”和厨师,却没有这么幸运。季节在日记里说,“在无人区呆这么久的时间,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好多人在埋怨在后悔……玩户外玩到这个地步也算惨了,当人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的时候,那大家就都在崩溃边缘了。”更重要的是,在库赛湖、卓乃湖畔、布喀达坂峰、马兰冰川脚下、苟鲁山克错、各拉丹东建立了6个科学考察营地,从一个营地到另一个营地,在领略风景之前,要经历拔营、赶路、扎营,期间高原反应、严寒、陷车、迷路的危险始终陪伴。车队配带的20个备胎,从可可西里出来时无一完整,季节也经历了多次深夜迷路的危险。
他在QQ签名这样告诉朋友:“可可西里,天堂与地狱的结合体。”
生命禁区的温州“虾仁”
脚下的云、头顶的冰川,奔跑在湖边的藏羚羊、体魄健壮的藏牦牛、在河谷里晒着太阳的棕熊……可可西里的美没有辜负志愿者的期待,一开始,可可西里的美就是严厉环境的有效镇痛剂。
季节经常跟着科考队去考察,即使看不出所以然的道理,但却有能体验天堂的真实。“比如爬上一座海拔5400米的无名峰”,季节拿出裹着俱乐部的旗子的照片,“这是我和俱乐部到过的最高海拔。”然后回到营地,兴奋地和队友们聚在一起看拍的相片,讲故事、聊天、唱歌、跳舞、写日记……
但日子久了,无人区的生活本身却成了磨砺。
再美丽的风景也让人疲倦,再欣喜的经历也变得单调。物资车上的食物越来越少,拔营的时候志愿者从营地里捡起带走的废旧电池、烟头越来越多……通信车开不进腹地,他们无法上网,与外界的联系割断了。
科考队被寂寞萦绕,生活贫乏到季节用几个关键词便能囊括:琼达牌牛肉、方便面、斗地主、呼叫大本营、重大发现、虾仁。
“琼达牌牛肉”,是藏族厨师琼达每天做的菜,汉族厨师离开后,科考队的食谱固定在了牛羊肉和土豆、萝卜做出的排列组合上,果蔬都腐坏了。方便面,高原的开水永远没有办法把面饼泡开,方便面永远没有办法变成“泡面”。“呼叫大本营”是对讲机里,外出科考的队友传来的声音,信号一来,就意味着平安无事; “重大发现”是所有队员,包括志愿者和司机在内,最为期待字眼,科学家嘴里的这个字眼,成为此行价值的见证。
“虾仁”是队友们给季节取的代号。这是因为季节出行时,带了一大袋温州虾仁,好让大家在可可西里吃一碗温州的“海鲜方便面”。
就这样伴着风雨声和狼嚎度过一夜夜,直到科考结束。直到再次见到俱乐部的朋友,“当时特别兴奋。看到温州的朋友,还反映不过来,怎么大家都那么白,连我家的墙壁都特别白,白得我都不敢碰。”
回来了,但季节没有停止。他计划自己组队穿越罗布泊无人区;今年还将会再次跟随科考队对羌塘无人区和阿尔金山无人区进行科考。也许,今年他将完成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的心愿。
-新闻链接
2006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
2006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科学考察队61人从西宁出发,向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挺进,进行50天的综合科学考察征程,科考队员的足迹踏遍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和唐古拉山,对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中央山脉的形成演化,可可西里地区珍贵的种质资源和植物生态分布,藏羚羊的生态习性及冬季的分布,布喀达坂、马兰山、各拉丹东等三大冰川进行考察与研究,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完成了继1990年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最大规模的科考壮举。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表示,科考过程中获得的珍贵资料为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直接可靠的证据。由全国各地征集选拔出的可可西里志愿者,是协助科学考察顺利完成的重要力量,他们也是队伍中唯一以征程本身为价值的人。
本版图片由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