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络购买的高档手机,寄到后发现是二手货,卖家虽答应退货,可称没有收到退回去的包裹;卖家一边把充值卡卖给你,收了钱之后又换个类似的账号来骗取你的卡号和密码;在网上看中的名牌服装、包包,到货之后才发现是假货……在时下最流行的个人购物网站上,这样的“骗局”几乎每天都要发生几十、上百起,而最让网络买家头疼的是,自己的维权过程十分艰难。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络购物存在的各种投诉中,有虚假经营者网上诈骗,让消费者订货付款却收不到货物的;也有夸大其词、虚假宣传,实物与网上不一致的;此外还有卖出算数,不承担任何售后服务的。
案例一:贪图便宜,淘来假货
去年11月,网友金小姐在网上一商铺看中了一款Burberry女士拎包,这款市价上千元的拎包,在这家网上商铺的标价不到200元。金小姐随即在网上联系该商铺,对方确认此包为正品,并发来了图片让金小姐确认。金小姐在看到了真包图片后,向对方汇去了200元。但当金小姐收到这款拎包后打开一看,才发现货品和照片相差甚远,制作也很粗糙,肯定是一件假冒产品。她再次与卖家交涉,卖家则称:当初谈的时候是不满意可换,却没有许诺可以退货。许小姐无奈之下在其商铺上留言,提醒其他消费者不要再上当。
记者支招:眼下,大多数人上网购物都是通过图片资料、网上广告来选择商品,无法看到实物,很容易出现货物对不上号的问题。网站上提供的实物图样漂亮、诱人,但当买方拿到货物后才发现,实物与网站广告所说的物品差别很大。特别是一些高档用品,如奢侈品、玉器、瓷器等,仅凭图片是很难辨认的。因此买贵重物品,消费者应当尽可能选择同城交易,或者前往大型商场选购,而不能贪图价格便宜,花去一大笔冤枉钱。
工商部门也提醒消费者:遇到价格低得离谱的名牌产品,要提高警惕,因为从正规渠道进货的名牌产品是不可能和市场价相去甚远的。
案例二:提防“双胞胎账号”行骗
吴先生一直是网游的忠实拥护者,今年1月,他收到一条群发广告,称出售某游戏点卡,价格是市价的7折。吴先生有些动心,马上买下这套点卡。不久后,有一个与卖家酷似的账号上线,让吴先生把卡号、密码发还,说这些是公司代码,需使用此代码才能为吴先生充值。吴先生信以为真,将卡号、密码全部告知,此人骗取卡号、密码后随即“蒸发”。
吴先生随即联系卖家要求退款,但遭卖家拒绝。记者将吴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进行“拷屏”处理,发现后来出现的账号与真实卖家的账号酷似,但并非同一人。因此,吴先生认定自己是遭到了第三方的诈骗。
记者支招:事后,吴先生分析了自己当时的心态:“主要是觉得东西便宜,而放松了警惕,且当时没留意两个账号的差别。”对于网购经验并不丰富的人来说,应首选一些正规的专业网站,如淘宝、易趣等,不要随便相信来自网络的群发广告。在选择交易对象时,应参考其交易次数、个人信用度、网友留言等几方面,交易次数越多越可靠。对网络诈骗这样的行为,消费者也应勇于揭发,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案例三:卖家借口未收,不予换货
刘先生在一网上商铺购买了一只2900元诺基亚N73手机,当卖家将货物寄到时,刘先生却发现这只N73手机有明显用过的痕迹,手机里还存有别人的照片。刘先生立即与卖家沟通希望退货,后者答应了。刘先生随即联系快递公司将手机寄回。但此后一个星期都没有收到卖家任何回复,刘先生再次联系卖家,却被告知他所退回的手机卖家并未收到。
这时,事情已过去一个多星期,刘先生已无法找到当初发货时快递公司开出的收据,也无法查询快件的发货状况,卖家则一口咬定自己没收到退回的手机。刘先生很生气:“手机明明寄回去了,卖家却拒不承认,我是陪了夫人又折兵,钱和手机都没了。”
记者支招: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易不同,网上购物很少有人会索要发票。因为没有相关凭证,很多纠纷往往不了了之。因此,建议消费者在完成交易后,向卖家索要收据或其他收费凭证,并妥善保管汇款单据、快递收据等。在此类案例中,消费者因缺乏相关证据,哑巴吃黄连,无形中维权也增加了许多难度。
上周,淘宝网针对数码消费领域投诉量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推出“卖家先行赔付”,部分卖家须提前缴纳一定额度保证金,对在淘宝网上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出售的商品进行自我担保的服务。如果买家在淘宝网上购买这些卖家的商品时出现纠纷且沟通无效时,只要提出索赔申请,在淘宝网判断无误后将代该卖家向相关买家提供先行赔付,以确保消费者利益得到保障。
专家访谈
网购诚信面临考量
来自省消保委的统计资料显示,去年一年,有关互联网消费的投诉,已从前年的282件增长为335件,增长幅度近20%;而在2004年,类似投诉仅为196件。省消保委的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网上购物持接受态度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多;但与此同时,网上消费的纠纷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呈明显上升态势。
面对日益增长的网购投诉,省消保委叶元春秘书长分析了其中的一些深层次原因。比如,网上出售的商品信息辨别难,经营者展示的往往是比较片面的信息,消费者不能有效识别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服务质量、性能等情况;而经营者又可以很容易地修改网上交易的商品、服务,甚至虚假宣传,这无形中就给出现纠纷后的举证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商品质量鉴定难。商品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与经营者往往各执一词,消费者异地投诉,消协无法根据产品实物判断,调解难度大。此外,还有些经营者在网上留下的是虚假信息,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就遛之大吉,消费者获赔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