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新华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刘忠梅有一本手写的护理日记,里面记录的不是如何看病,而是每天与病人交流的细琐事情:跟昏迷的病人聊天,给昏迷病人洗头擦身,小玩具送到病人床边做“呼叫器”。刘忠梅解释说,监护室的重症病人,甚至昏迷的病人也是有心情变化的,心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康复,所以让患者住得舒服成为护士工作的一部分内容。“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这本护理日记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昏迷病人洗头
每两天一次
随手翻开护士长的日记本,有一篇详细讲了如何给昏迷病人洗头。乍一看很奇怪,一直昏迷的病人啥也不知道,还要给他洗什么头呢?可是读了之后,让记者很感动。一份浓浓的医患关爱之情跃然纸上。以下是日记实录:
正常人如果一周不洗头,肯定很难过。病人如果心情不好,要影响康复的。我们形成了制度,即使是昏迷病人,也要两天洗一次头发。病房条件有限,但我们的护士总结出的办法,很有效。
周大伯前天来的,哮喘引起昏迷。来时,他嘴边还有呕吐过的痕迹,责任护士立即给他擦干净之后才上了呼吸机,这很好。给昏迷病人洗头发,也是这些姑娘们研究摸索出来的。先用一条被子在床上围成马蹄形,里面铺上防水雨布,将周大伯的头抬起一点,垫在“马蹄”被子上,护工调好水温倒水,护士一点一点把头发洗干净,再进行一些基本的头部按摩。像周大伯这样的昏迷病人更需要这些,按摩刺激脑部神经,对促醒有好处。最后,把头发梳整齐。
下午两点是家属探视时间,周大伯的女儿看到父亲洗得很干净,清清爽爽地跟家人‘见面’,看得出她焦急的心情也放松了一点。后来,我看到她亲了亲父亲,临走前跟责任护士说了好几次“谢谢”。
呼叫请捏卡通玩具
失语请举卡片
“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送到ICU的很多危重病人经过不少新技术的应用,是能够挽救回来的。但刚苏醒的病人身体特别虚弱,大多没有家属陪同,于是我们想到了一个方便的呼叫方法。”在刘忠梅的日记里,记下了一个新建议:把玩具当作呼叫器。记者在病房看到果真十分温馨,床上的“小猫”、“小鸭子”等橡皮玩具缓解了病房里有些凝重的气氛,对病人心情也是调节。病人想喝水,想翻身,有疼痛,只要用手捏一下床头的玩具,护士就立即赶到身边。
如果患者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还不能讲话,无法用语言和动作表达意愿,那也没有关系,他们捏了玩具之后,可以再拿出一些常用语卡片,比如“我饿了”、“把床摇高一点”、“睡不着”……护士长在日记中详细记下了如何编写这些卡片的。“一共有23条,都来源于病人的真实需求,我们平时慢慢积累的,又仔细推敲最后总结了这些简单明了的。”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护士在做康复治疗或者喂饭时,都要跟病人聊天沟通。即使昏迷病人没有一点回应,只是偶尔有几下无意识的睁眼,但护士还是像平常一样跟他们聊几句。“这是有促醒作用的。”护士长在日记本中这样解释。
昏迷病人也有生命的尊严,进行无菌导尿、更换尿袋等操作时都会拉上床帘。
“儿女能做的,她们都替我们做了,真难得!”有的病人家属在她的日记上留言。
捕捉细微变化
争取抢救时机
“别看这些都是小事,但却能第一时间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以便及时通知医生抢救。”刘忠梅说:“ICU都是危重病人,生死都是瞬间的事情,病人瞳孔有稍微的变化,可能已经形成了脑疝,发现得及时,就意味着抢救成功。”
ICU中13张病床,几乎每天都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在繁忙的抢救护理工作同时还能坚持做到这些细节护理,病人和家属都说蛮不容易的。该院院长吴建民说,医患之间要心灵相通,感情相通,才能形成宽松、友善、和谐的医患关系。“你为病人着想了,病人才会理解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