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叶志文在教“民工合唱团”成员唱歌
核心提示
由音乐教师张铭一手创建的杭州“民工合唱团”,已经走过了近一个年头。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它广受社会各界关注,近日还获得了有关单位评选的“杭州生活品质之城之生活品质现象奖”,今天,就是他们领奖的日子。
在这个合唱团里,合唱团成员说得最多的词是“快乐”,指挥叶志文说得最多的是“感动”,而创建者张铭副教授在欣喜和感动之余,也有许多思考与设想。在他看来,现在的“民工合唱团“只是个开始,要真正丰富民工的精神生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卖花生的他给花生写了15首歌
周六早上8点,在西子湖畔的张铭音乐图书馆,“民工合唱团”的成员们陆陆续续到达,开始了他们例行的排练。合唱团每周一、周六各排练一次。
孙传温也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这是孙传温春节后第一次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四十出头的他是“民工合唱团”的元老级人物,是少数从一开始就参加合唱团,并一直坚持下来的人。他也是最被张铭等人看好的成员之一,被称为“最有才气的成员”。
一周前的这个时候,孙传温正在汽车东站附近的一条巷子里卖早点。因为太忙,他没来参加合唱团的排练,心里很不安。于是他一边卖早点,一边琢磨着自己最近新编的歌《民工心声》:“我奉献天天,像雪中送炭,为人民作贡献……我住在天堂,生活比蜜甜,乐翻天……”
5年前从温州泰顺来到杭州后,孙传温就一直在汽车东站摆小摊,天冷的时候卖盐水花生,天热了就卖冰绿豆汤、饮料之类。
“大概是2004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开始喜欢唱歌了。”孙传温先是随便乱哼,后来就开始编歌。“看到什么就能顺口编出歌来,而且都是押韵的。”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孙传温把原歌词中个别词语改一下就可以脱口而出,总之,“见什么人唱什么歌。”
孙传温说,他的这个“绝技”曾经在副省长盛昌黎来看望他们合唱团时表演过。
孙传温卖过五香花生,他编了15首《五香花生之歌》,其中一首如此写道:“西湖牌花生,神仙在打听,越吃越开心,使你更年轻。”
老孙卖过绿豆汤,也给绿豆汤编了15首歌;他早上听人吆喝卖馒头,听着听着,就给人编了《卖馒头十五首》。他干过的行业,都能用自己的语言编出一首歌,然后随口唱出来。另外,他还编了15首情歌和关于男人的歌。
去年4月,当老孙得知“民工合唱团”招收成员的时候,就跑去应试了。这么一试,老孙成为合唱团的成员,坚持了一年。
“去年整整一年,我没怎么落下过。每次都去。”老孙自豪地说,“一开始什么都不懂,瞎唱,现在能分清高音低音长音短音。”
“我现在在练习高音,等有一天我高音练好了,我给你唱我自己写的那首《男人之歌》。”老孙对记者说。
“我唱歌啊,就是寻开心,去学唱歌,我得比平时早三四个小时起床干活,来一次就少做一早上的生意,少赚好几十块钱呐!”老孙笑着说,“不过我很开心,开心就会健康,健康就少去医院少花钱,这样想想,就觉得自己赚了。”
孙传温参加合唱团之后,几乎成了明星。每晚9点左右,他都要练习唱歌,又怕打扰邻居,常常跑到小河边或田间自己一个人唱,同时还不忘记写歌。
周日早上,当记者再次见到老孙的时候,他正在卖菠萝。他热情地拉住记者探讨《民工心声》,因为“歌词还是有点不满意的地方,要修改”。这首歌原来叫《务工的心》,在把歌词送给记者后,他又几次给记者打电话,说要对歌名和几处歌词进行修改。
“民工合唱团”
带来了欢乐与感动
“民工合唱团”的创办人,是张铭音乐图书馆主人、浙江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张铭。去年4月初,张铭音乐图书馆在报纸上登文招收“民工合唱团”团员,要求不高,只要热爱音乐,热爱唱歌就行。当时,有100多名外来务工者前来报名。
“也有些高学历、高收入的外来务工者来报名参加。都被我婉言谢绝了。”
最终,30多个外来务工者成为第一批”民工合唱团”成员,每逢双休日早晨来音乐图书馆练歌。
张铭的学生、浙江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叶志文担任了合唱团的指挥和指导老师,负责教一些基础知识。
合唱团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基本功大多不怎么样,但每个人都很认真。“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不懂乐谱,对声部也没什么概念,但现在单声部已经像模像样了。”叶志文说,“以后会慢慢教得更深一些。”
就是这样一个非专业的合唱团,给张铭和叶志文带来了震撼和感动。“他们是那么真诚,那么好学,那么投入。尤其是唱一些关于故乡之类的歌,经常唱着唱着就流下了眼泪。”
“你在专业合唱团里,可以看到专业的东西,但很难看到感情,看到真情流露。而在我们的合唱团里有。”叶志文说,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民工合唱团”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唱歌,张铭和叶志文还会组织团员一起看音乐影碟、欣赏音乐作品,或者参加各种表演。
“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除了一起唱歌,平时都联系,有事情互相帮忙。”梁骥英来自诸暨,在体育场路一家公司做直销,是合唱团的元老加骨干。
来自河南的王晓东则希望,有一天自己所在的合唱团能为杭州的外来务工者演出。王晓东当过兵,到杭州工作已有9年。他说喜欢唱歌是从当军人开始的,因为在部队里,集合开会前,食堂开饭前,大家总是坐在一起唱歌,后来自己在一家公司跑业务,每天在公司集中开早会的时候也要唱歌。
“民工合唱团”是一个完全自发的音乐团体,张铭说。
“这个团体里面没有金钱关系。我不会给民工一分钱,我也不会收他们一分钱。不过他们可以随意听我音乐图书馆里的CD。”张铭组建这个合唱团,就是让民工可以在不受经济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接触和享受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民工能有更多机会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民工合唱团”成立不到一年,人气指数不断飙升。现在他们经常四处表演,《感恩的心》则是他们的主打曲目,近日合唱团还获得了有关单位评选的“杭州市生活品质之城之生活品质现象奖”。
“但合唱团目前还有不少问题。”张铭说,首先是合唱团的队伍相当不稳定。
“合唱团成员都是外来务工者,他们经常换工作,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时间参加排练而不得不退出。总共30多个人,能坚持一年的不到一半。”
因此指挥叶志文一直跟团员们说,唱歌是副业,工作第一。
但困扰张铭的最大问题是,现在的合唱团和他的初衷有一点距离。
“我当初是想招收像建筑工地的民工这样的成员,也就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真正的民工,而现在,大部分合唱团成员只能称为外来务工者,”一开始也有几个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民工来参加,但后来均因为没有时间或者工作变动而退出了。现在的合唱团成员里,有很多是大专,甚至本科毕业的。
对于”民工合唱团”,张铭还有很多想法。这几十个人的合唱团在他看来只是关心和丰富民工文化生活的起步,他希望能将这支队伍发展壮大,不仅有更多人加入,更要让民工在歌唱和艺术水平上有明显提高。而且,仅仅在杭州有“民工合唱团”是不够的,带动全国所有的城市都成立这类丰富民工精神生活的组织,才是张铭所盼望的。
张铭说,英国有个“劳工合唱团”,每到星期天,他们就会在广场上分散成一个个小合唱团排练歌曲,成为伦敦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杭州有西湖十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有10支合唱团,每到礼拜天,我们就在西湖的10个景点为市民表演。当然那时候,我们的表演更好,更专业,水平更高。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