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条南宋皇帝走的御街,曾经让严官巷一带的居民引以为豪。但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却发现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前门可罗雀。开馆时人气颇旺的御街遗址为何变得如此冷清?是御街吸引力不够,还是大家已经厌倦了单调的陈列?
半天只有三个参观者
昨天下午,中河路边、万松岭隧道东口一带艳阳高照,而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里却空空荡荡,甚至有些阴冷。
整个陈列馆从外观上看像座城楼,分为南、北坑两部分,分别在万松岭隧道东出口的两侧。走进陈列馆,透过玻璃制作的阶梯和通道,往下三四米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宋御街。
整整一下午,来陈列馆参观的游客屈指可数,只有3个人,而且还都是第一次来杭州的外地游客,几乎看不到本地人的身影。“陈列馆里就这么点花头,看一遍、两遍还好,多看有啥意思。”一位路人直言不讳地说。
2005年4月17日,“严官巷南宋遗址”荣获了“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兴趣,但如今又怎会被市民“打入冷宫”呢?
缺乏“新鲜血液”注入
去年6月上旬,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刚开门那会儿,大家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馆内天天人满为患,保安都担心玻璃通道会被踩碎。”家住陈列馆旁边的居民严大伯说,“可现在好几天都不见一个人影。”
严大伯说,御街遗址开放到现在,里面的陈列从没变化过,更别说补充“新鲜血液”了。陈列馆也不像杭州其他博物馆,从没搞过与市民互动的活动。“没有新陈列,没有市民可参与的活动,当然聚不了人气。”严大伯一针见血地说。
居住在严官巷附近的市民建议,陈列馆应该像景区其他博物馆一样,不定期地引进些新的展品,来吸引游客眼球,也可以在双休日和黄金周,组织文保专家到陈列馆,现场和市民进行交流,传授一些文保知识,从而把御街遗址陈列馆带活。
陈列馆而非博物馆
记者昨天从杭州市文保所了解到,目前考古遗址最好的保护方法是回填,但遗址如果不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考古的社会意义。
要把小范围的遗址进行公开陈列,这在全国文保界是个难题,也很少有成功经验。当初杭州相关文保部门经过层层考证,才选择了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作为“试点”,遗址陈列馆能对外开放,本来就已经是一个成功先例。
“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是个保护设施,重在保护,附带展示。”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物处小俞解释道,御街遗址是个陈列馆,而非博物馆。博物馆分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些临时陈列吸引游客,但御街遗址里都是很专业的基本陈列,展品都要和“南宋”相对应,增加陈列并非易事。
对于市民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小俞表示文物处也一直在关注。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文物处将尽快梳理出杭州有关南宋文化的景点,串联成一条特色旅游线路,让市民和游客能更系统地参观游览。
(2210401)
新闻附件
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
挖掘保护大事记
2003年12月,杭州市考古所开始对严官巷进行考古发掘。
2004年6月,找到南宋皇城御道,专家建议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4年7月,已投资3000多万元的万松岭隧道建设工程停滞。一场御道隧道到底该谁让路的争论由此开始。
2004年9月13日,杭州市最终确定,隧道建设用小高架方式保护遗址,并在遗址处建一个南宋遗址保护区。
2005年4月17日,“严官巷南宋遗址”荣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