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路专家”自学成才
通往下西山村的道路和石鸟村的道路相连,上面还接着去往田山村的路,后两条路都是由专门的工程队修筑的。从外观上看,李永川修的这段路,除了稍稍窄一些,车行后的凹陷稍深一些之外,与专业工程队修筑的道路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难道,李永川不仅仅是个山里的农民,还有修路的专业知识?
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李永川笑着摇摇头说,他从小就没读过书,认识的那些字也是自己一个个攒的。至于怎么学会修路的,他轻描淡写地说:“别人修路的时候仔细观察,很快就学会了啊。”
李永川的女儿告诉记者,李永川很聪明,上个世纪80年代,下西山村还没有通上电,他就自己搞清楚了原理,建起了类似水轮机的东西,给村子里发电,发出来的电量能点十几个灯泡,还能给当时的露天电影院提供电力呢。
尽管说得轻描淡写,但修路的过程其实充满艰辛。李永川并不知道修路的工程数据,没有专业的测绘工具,更没有明确的施工图纸。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的目测估计距离,然后根据经验调整坡度。李永川经常会遇到估计错误的时候,比如说垒起的路基坡度过高,汽车爬坡困难。这个时候,他就要把这一段路推翻了重新修筑,有时候要返工两三次。
如此反反复复,连李永川自己都没想到,这段3公里的路,花去了他10年的光阴。“修着修着,等修完了发现,竟然用了10年!”
周边村民比他更受益
李永川刚开始修路时,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和赞同。李永川的小女婿邵国富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女儿还说:‘你如果想看汽车来来往往,我们把你接到山下去住,让你看个够。’我们都觉得靠他一个人修路是很荒唐的。”然而李永川犯了倔脾气,硬是把路修出来了。现在儿女们来看他,再不用提前一天住到山下,再起个大早爬山了,汽车、摩托车直接开到家门口。邵国富感叹:“还是岳父有远见,修这条路,造福子孙,首先方便的就是我们儿女啊。”
同样受益的还有周围的村民。李永川家所在的下西山村在半山腰,再向上,是另一个自然村田山村。1998年,田山村村支书周崇定听说了李永川正在修路的消息,找到了李永川,商量着要从田山村往下修一条长2.2公里长的道路,与李永川修建的路连接上。
李永川非常高兴,当即答应,不仅不计报酬为田山村的机耕路测量、放样,并义务包下西山至田山段200米机耕路的修建任务,还为他们的修路方案提了不少建议。
2006年底,从田山村到下西山村的道路开通了,这个有100多口人的村子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村支书周崇定的说法:“原先山里面出产的东西,白送人都没有人要。因为还要请人背下去,运费太高,赚不了钱。”现在山上的木材和农副产品可以顺利地运到山脚下。
提到收成,村民们显得很兴奋:“因为路通了,山上的东西比以前值钱了,单杉树、松树的价格比起以前就增长了一倍多。”村支书周崇定更是透露,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在1500元左右,虽然还不是很高,但是比起之前已经翻了5倍之多。
可李永川由于没日没夜地修路,不仅耽搁了家里的农活,粮食年年减产,就连自己家的老房子被台风刮倒也顾不上修补。为了修路,至今他还欠有数万元的债务。
目前,李永川每月靠子女孝敬的赡养费维持生计,可他每天仍照样为村里这条机耕路做养护、加宽和加固的工作。他说:“如果不好好维护,几年后这条路就会破损。”就在记者采访他的那天,他指着一段堆了一半的石头告诉记者,他准备垒好这堆石头,阻挡雨天从山上冲下来的泥石落到路上。
老人的心,永远都系在这条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