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为新书够折腾了,愚人节举行的发布会上,站着狂侃1个半小时,愣是让众记者累到趴下。昨天,《我的千岁寒》全面登陆杭州的各大书店,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书店的销售量只有个位数。如果这样的市场表现持续下去,就实在有点对不起他的曝光率。
书店看好的是易中天
王朔此番出书,动静很大,老少读者都有好奇心。晓风书屋的朱经理说,这本书预订很不错,但很多人实际翻了几页书,觉得不感兴趣又不买了。“我们之前期待值很高,一下进了百把本书,但只卖出去了两三本,太冷清了。”
昨天,枫林晚书店的销售数字也只有四本,杭州市新华书店各家门店的销售总数字也只有20本。不过,书店老板对这事倒有些心不在焉,因为易中天的新书《品三国(下)》今天要上架,他们估计这种冷清的局面马上就会一扫而空。
昨天,《千岁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接受记者采访时,重复了一遍老话:100万册的首印,光卖书签广告已经收回了40%,他实际只需要卖30万本,就可以盈亏平衡。
“有王朔这块牌子在,还怕没钱赚?”路金波一点也不愁,他把王朔比作大片,“票房回收自然是小头,最大的利润在贴片广告和海外版权”。
路金波很有兴致地告诉记者,最近要买《千岁寒》海外版权的老外很多,而且开价都在几万美元以上,“不是说王朔的国际号召力多大,而在于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偶像,老外买他的书是作为文化研究用的。”
杭州作家称“没看过”
记者采访了昨天买《千岁寒》的读者。他们的问题都集中在自己有没有看懂这个问题上。
其中《千岁寒》第一段被提到最多。读者钱衡峰用“无厘头”的语气说:“王朔怎么用类似字典一样的解释来开头,怎么那么像用某种写作软件弄出来的,这叫意识流吗?”而一个认为不难懂的读者说,这几小节的架式只比王小波的《红拂夜奔》更进化一点罢了。
昨天,记者采访了我省部分作家和评论家,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地整齐和谨慎:没看过!如果有机会会看看。
“我觉得王朔是个类型化、风格化的作家,不是很有兴趣看他这本书。他这次出来说话,就像个孩子撒野一样,顺着话语流的方向很爽,可有局部失控,最后变成了一个娱乐事件。”一个作家很耐心地说完这番话,然后他却再三提醒记者不要透露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