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明/摄
本报西安专电激动万分、永生难忘、刻骨铭心……所有感激的语言,此刻都显得那么苍白。昨晚8时10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无菌仓内,当陈蓓蓓捐献的146毫升的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小周的体内时,无菌仓外,小周的妈妈目睹着医生为儿子播种下生命的种子,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谢谢,谢谢好心人救了我儿子一命。你回去后,一定要代我向她说声谢谢啊!”
蓓蓓总算睡了个安稳觉
昨天上午9时许,蓓蓓开始了她的第二次捐献。有了前一天的经验,蓓蓓看上去老练多了,表情很是放松。中午12时15分,捐献顺利结束。这次采集,共采到了69毫升造血干细胞。
中午12时30分,蓓蓓的妈妈和丈夫胡敏在她的病床上支起了一张小桌子,一家人围着蓓蓓,吃起了午饭。蓓蓓说,她感到有点累,双手麻了,抬不起来。但顺利完成捐献,她的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她告诉记者,来杭州这么多天来,昨天晚上睡了五六个小时,可以说是这几天最好的一个觉了。
细心的丈夫胡敏开始给蓓蓓一只一只地剥螃蟹,将蟹肉往她嘴里送。“多吃点,累了,更要增加营养。”蓓蓓的妈妈也很开心,高兴地喝了一小碗黄酒。
下午2时30分,记者就要跟随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沈愈一起前往萧山机场飞往西安了。“把这束花带给小周吧,希望鲜花能给他带来好运。”细心的蓓蓓还不忘在美丽的鲜花丛中插上了贺卡:“小周:祝你早日康复。”
沈愈曾经也是捐献者
我们的飞机起飞时间原是3时45分,后因故晚点了1小时才起飞。38岁的沈愈是一个热心而负责的志愿者。到机场后及在飞机上,他每隔一小时就要翻动着装有救命造血干细胞的小冰箱。他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造血干细胞凝固。
学医的沈愈也曾当过几年医生,现在在某保险公司工作。2004年11月,他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去年9月,他成为我省第7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挽救了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从那以后,他就成为省红十字会一名热心的志愿者。
傍晚6时50分,飞机在西安咸阳机场降落。我们刚走出机场,就被当地众多媒体的长枪短炮围住了。第四军医大学血液科王文清主治医师代表医院,前来接机。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小周的阿姨向沈愈献上了一束鲜花,两束同样鲜艳夺目的鲜花交换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两个鲜活生命的血脉从此就要相通了?
出了机场,我们与沈愈一起,乘上了医院派来的专车。
小周祝好人一生平安
晚上7时45分,车子顺利抵达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在医生办公室,沈愈与血液内科副主任白庆咸教授办理了简短的交接仪式后,两袋救命造血干细胞立刻被送进了无菌仓。晚8时10分,输入正式开始。
记者跟着白庆咸来到无菌仓外的玻璃窗前,小周正躺在病床上,脸上的表情显得很轻松。如果不是他身上的病号服,他看上去与正常人并无两样。
通过对讲电话,记者跟小周聊了一会儿:“小周,你好。我是浙江钱江晚报的记者。你现在心情如何?感觉还好吗?”
“谢谢你,我感觉很好。我真是太激动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来之前,蓓蓓要我代她向你问好,希望你早日康复。你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我真是太感谢她了。祝她一切顺利,好人一生平安。”
据白庆咸教授介绍,小周是去年10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一个月的化疗后,病情缓解,随后接受了巩固治疗。3月27日,小周住进了无菌仓,先是对肠道和皮肤进行除菌,5天前开始化疗和放疗,清除了自身有病的骨髓。
在小周接受移植的过程中,西安一名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重获新生的53岁的孙晓兰女士来到无菌仓外,给小周打气:“我跟你一样,也曾经是白血病患者。八年前,我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你要有信心,要相信一定能战胜病魔的。”
昨晚9时10分,两袋救命造血干细胞完全输入了小周的体内,用时正好一个小时。白庆咸教授介绍说:“造血干细胞输入后,要经过2周才能逐步生长分化,外周血中出现一定数量的供者的血细胞,说明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初步植入,好比是生命的种子开始发芽。一个月后就能达到稳定植入,可以出无菌仓了。如果三个月之内没有急性的并发症,就意味着小周已经度过了一个危险期,一年之后,他就可以完全康复了。”据了解,小周是西京医院做的第76个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