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雨如约而至。眼前的台灯,亦浸着湿润。虽说是不爽的天,可庙后村的村民们依然热情高涨,没闲着,家家户户都忙起了小挂件的加工。
缙云县的来料加工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县有来料加工经纪人218名,加工从业人员24569人,全年发放加工费5032万元。出现了来料范围拓展,加工地域分层推进,加工品种逐渐丰富,加工费收入稳步增长等可喜的变化。
来料加工还存在哪些问题,政府该如何扶持?带着这些题目,我来到了庙后村三乡四邻名声赫赫的来料加工经纪人朱良珍家。一进门,就见100多平方米的三间房子,除了几张必备的家具外,堆的尽是来料加工的原料和成品。朱良珍正在清点已加工好的小挂件,她说:“这批货很急了,晚上就要运往义乌小商品城。”
朱良珍今年50岁,2000年开始做来料加工的生意,几年跑下来,目前有近20个加工点,分布在附近16个村及莲都、青田、云和等县区,全年有3000多农村妇女为她加工,一年加工费要付出近200多万。
“良珍,我2000只挂件加工好了,你快再给我2000只。”村民黄四鸯一进屋,就拉着良珍的衣袖着急地说。趁着良珍清点的空隙,我问黄四鸯一天能赚多少加工费,她显得很不好意思地说:“我是新手,赚的不多,还不如慧妃,她手有残疾,一天都能赚20多元,多时有40多元呢。”
窗外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我思绪万千。一张桌子,一把剪刀,一根钩针这些普通的工具,就构成了小挂件加工的几大要素。相对于在地里干农活或者外出打工,小挂件加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村民们三五成群的坐在路边、家门口、操场、庭院内,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还有钱赚,的确是件很惬意的事。
“了不起啊,你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使那么多妇女增收。还有什么困难吗?”面对我的夸奖,朱良珍面带苦涩地说,这些小挂件的加工,客商在时间上要求特急,量又大,多时达几百万件,为了赶货,妇女们有时要干通宵。
这还好说,就是累点。朱良珍告诉我,目前的困难是小挂件加工市场变化快,加工点分散,运输成本高,有时候加工好的货运到义乌就已过时,那就要亏本。
在交谈中,朱良珍的妹妹朱珍娥无意中透露了姐姐正在实施的一项“秘密工程”。她说姐姐打算将儿子准备结婚的一幢三层楼拿出来,建立来料加工基地。前两天,合作多年的义乌黄老板专程上门考察,已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黄老板投资50万元,提供加工设备、原材料及技术,朱良珍负责厂房建设、装修,加工人员的招聘。
“对,只有企业化、集约化运作,才能产出更大的效益。”我心中不禁暗暗叫好,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规模,而且还能形成规范管理,减少成本支出。
面对来料加工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制定哪些切实可行的专门措施呢?在吃晚饭前,我召集县委办、农业局、新建镇的同志开了一个“群英会”,共同探讨,初步拿出了解决办法。一是抓重点,加强重点经纪人扶持力度,扩大重点区域的巾帼来料加工基地的影响力。二是提升服务,深化经纪人和来料加工从业者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探索来料加工的运作和管理机制。三是强化引导,引导有实力的经纪人创办加工企业,给与专门政策的扶持,引导建立一批特色加工基地。
夜深了,雨也止了,但我还是兴奋得难以入眠,我们的农村妇女能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吃苦耐劳的“霉干菜”精神,增收致富。我非常佩服、非常感动,衷心地祝愿这些农家女们能将小挂件的“神话”演绎得更加精彩。
(4月6日凌晨,毛子荣记于新建镇庙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