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住在九莲新村的赵先生一家买了新车,不到一个月就后悔了——有车的生活不是方便了,而是太累。
这个老社区里,很多路只有4米多宽,两车交会基本没法通过,更要命的是,小区里车多了,泊位只有几十个,螺蛳壳里做道场,赵先生是早上取车难,晚上泊车难,连换个地方住的想法都有了。
但是,现在再看九莲新村,经改造,所有小路上占道的电线杆没了,路宽了不少,路上只可单行,但允许单边停车,这样小区可以泊下100多辆车。赵先生的苦恼就此打消了不少。
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是2006年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过去一年里,杭州的小巷越来越靓,有人说小巷里的生活品位提高了。
“两会”之际,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实事项目的组织实施。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6年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已基本完成。
No.1 公交:新辟老城区公交线路24条
去年,我市推进大公交网络建设,加快主城区与萧山、余杭的公交一体化工作进程。休博会的召开,作为公交线路配套保障,完成老城区与萧山休博园临时公交线路3条,开通余杭公交线路2条,新辟老城区公交线路24条;结合五纵六路工程,新改建候车亭159座,城市公交路网进一步优化,市民出行更方便。
No.2 小巷:全城153万居民受益
杭州的背街小巷风情万种,已成为城市另一道风景。2006年,我市加快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建设,全年共改善街巷1053条,累计新增停车泊位10408个,临时停车场76个。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受益单位1.36万家,受益居民达到153万,市民满意度达到98.3%。
为改善小区环境和居住环境,去年我市推进“平改坡”和旧小区整治工程,年初计划实施200幢房屋的“平改坡”和10个旧小区的整治全部完成。
No.3 劳务:52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2006年,我市建立劳务合作基地32家,为广大用人单位招工和外来人员求职就业搭建了平台。
在这一年里,杭州逐渐完善了外来务工人员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建筑行业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作,全市共有52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占参保人员总数的40%;出台《杭州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并拟制了《杭州市农民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全年,12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被解决,市本级财政拨款390万元补助六城区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
No.4 食品: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172个
形成了食品安全共管机制,规范了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2006年,我市把蔬菜质量每周评价、水果质量每旬评价、粮油质量每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全年共对蔬菜评价31次、810个批次,水果22次、574个批次,粮油8次、460个批次,评价结果通过市粮食安全网和市食品药品监管网向全社会发布。
到去年年底,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172个,乡镇覆盖面达到95.7%。
No.5 医疗:90万人纳入社会统筹体系
去年年底,我市建立企业在职职工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办法,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今年1月起,全市有90余万名在职职工门诊医疗费纳入社会统筹范围,为解决企业在职人员“看病难”问题建立起制度保障。
No.6 住房:经济适用房竣工119万平方米
为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我市全年实现经济适用房新开工123万平方米,竣工119万平方米。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No.7 教育:全市小学、初中共免杂费1.5亿元
分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破解“上学难”问题。从2006年春开始,全市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2006年全市小学和初中共免杂费1.5亿元;同时加大资助力度,落实专项资金,全年共资助困难家庭学生5.1万人次,资助金额达2411.53万元,履行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境贫困而失学”的承诺。
No.8 村庄: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895户
到2006年6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895户;今年,为村庄整治建设投入资金33.52亿元,建设新房212.8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559.4千米,新增绿化面积338.9万平方米,新增公厕882座;
同时,努力健全农民信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民小康文体工程建设,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No.9 环保:日供水13万吨满足下沙需求
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南星水厂饮用水技术改造及扩建二期工程开工,转塘泵站一期工程、下沙供水工程按计划顺利实施,之浦路、杭富路的输水管网工程已完成,形成了日供水13万吨的能力,满足目前下沙地区供水需求。
No.10 文化:23万用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2006年7月,二区五县(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正式启动,截至2006年12月31日,整体转换用户达23万余户,并发展华数互动电视用户37513户,顺利完成20万用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任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使市民真正感受到整体转换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