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升为“国祭”,做了什么准备?
据我们了解,绍兴市对这次祭奠做了充足的准备。
顾秋麟透露,为给祭禹升格为“国祭”做好物质准备,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建了祭禹广场、水上祭台、守陵村和夏禹文化园。总之,加快了对大禹陵文化的保护开发力度。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守陵村。
守陵村位于绍兴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大禹陵景区内,村内建有禹陵、禹庙、禹祠。新建后,占地5万平方米,进入该村,但见古戏台、禹祀馆、宫河埠头、禹裔馆、禹会茶馆,遍地禹文化印迹。当地原来生存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姒姓,自大禹至今已传至146世,辈分最高的为141世。他们世代为大禹守陵,至今已延续近4000年。新村建成后,目前有20户村民入住,代表整个家族为大禹守陵。
今年,绍兴市又对大禹陵进行了一系列“新装修”:在入口处改造建设旅游演艺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恢复大禹陵享殿,设立香火堂,改造祭禹广场,对禹庙拜厅进行维修。
此外,公祭大禹陵已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民俗类文化空间大类”的史册。
随着绍兴市这番努力,“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文化格局渐成气候。
“祭禹”在现代的坐标上,有何意义?
顾秋麟表示,大禹的影响,“不仅仅在历史,而且还在当下”,大禹精神中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它与时常新。
大禹治水具备当代的创新精神和现实意义。其“改堵为疏”的治水方法论,具有创新精神,体现了越人智慧。绍兴一位文史专家说,近年来绍兴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与大禹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绍兴家喻户晓。大禹艰苦朴素、卑宫菲食、勤政爱民的作风,被当地人视为既是古代帝王的楷模,也是现代官员的榜样。
大禹治水的原则是创新,动力则为民生。大禹“敬民、养民、护民、教民”的民本思想,值得学习、纪念。绍兴市委在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学习大禹精神,从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重创新促发展、重民生促和谐,这对时下我市开展大力倡导全民创业、积极促进全民就业、逐步实现全民保障,进一步深化为民办实事活动,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大禹带给绍兴的影响不止这些,他还带给绍兴许多的无形资产,至今仍泽被后人。
绍兴自1995年公祭大禹陵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3月11日,在搜索引擎Google中,有关公祭大禹的条目1.49万条。目前每年有多批前来禹陵寻根的海内外人士,并以此扩大了绍兴历史文化在外界的影响。
绍兴有关负责人认为,公祭大禹陵活动升格为“国祭”后,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禹精神将成为更多华夏儿女的精神财富。据透露,绍兴经济发达,大量财富主要来自制造业,文化经济尚属绍兴的短腿。在当前的背景下,绍兴由此向旅游、文化经济发力挺进,将绍兴遍地密集的名人、文化、名产、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变成财富。他们表示:“我们要通过整合,扩大文化内涵,进一步打响祭禹的品牌,让这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成为绍兴文化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