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趋势 股民基民日趋低龄化
很久以来,孩子在人们的概念中都只是个纯消费者,金钱的来源无非是家长给的零花钱和过年时获得的压岁钱,数额并不多。然而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孩子们手中的财富也在增多,不仅仅压岁钱增多了,孩子的零用钱增多了,甚至有的孩子已拥有了自己名下的房产、股票、存款等等。
杭州启正中学一个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在自己的班里做了一个有关理财投资的调查,结果让人吃了一惊:全班46人,12人有炒股票、买基金、买彩票的经历。在这些“小股民”中,有几个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将钱投入了股市,可谓“老股民”,目前账面上已经有了几万元。有个学生甚至已经开始关注“期货”。“我们都是做长线”是这几个孩子说得最多的话。还有几个孩子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在家长协助下淘字画和钱币。
浙江大学赛扶学生圈也曾经在小学生的家长中进行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发现,有一成的家长不仅自己热心于各项金融投资,也非常乐于让自己的孩子投身到股票和基金市场。他们支持孩子从小学习理财知识,平时也常常给孩子灌输投资理论。调查对象中有一个四年级男孩的爸爸,自己投资股市,据他说,他的儿子“对股票、K线什么的都清楚得很”。在送儿子进理财班的时候他特地要求:“讲深一点,讲具体一点。”
把孩子送进理财班学习的家长,想法基本一样:让孩子从小对投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产生兴趣,早早地培养金融意识,并且用自己的零用钱或者是压岁钱做投资。这对孩子将来是有好处的。
近七成家长仍不愿让孩子自己管钱
在部分孩子小小年纪就成“资深投资者”的同时,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理财一事抱有怀疑态度。
在浙江大学赛扶学生圈的调查中,9岁到12岁小孩的家长对于“钱”这个概念还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觉得“现在让小孩子了解钱的事情为时太早”。在大学生们提出可以为孩子提供理财指导时,有60%-70%的家长表示了拒绝。
“许多家长看到课程里面包含了解释投资的原理,股票等等内容就退缩了。”参加调查的杨晨昀告诉记者,“许多家长反映,现在孩子学习压力这么大,一方面根本没有其他精力来理会这些,另一方面,股票的事情,连大人都说不清楚,小孩子如果‘一知半解’,以为炒股买基金就能够赚大钱,有了一个错误的印象,不想学习了怎么办?”
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家长认为,无论孩子手头有多少钱,把钱交给父母,由父母帮助他们把钱存起来才是最好的办法。不把钱交给孩子,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理财能力没有任何信心。“孩子还小,还是少和钱沾边比较好。如果把钱全给他,他可能会胡乱花掉。”
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然而,家长把所有钱都管起来的做法不一定有效。一位18岁的大学生坦承,自己从小到大父母从没有让她独立支配过钱,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花钱,每月花多少才合适。
专家解析
“理财”是一种生活能力
儿童理财课程在家长的眼中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财富对尚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金钱完全没有概念可能导致孩子的不理性消费,而对金钱过于投入又可能使孩子迷失。浙江金融学院金融系主任王静教授,日前组织学生对14岁左右的青少年的财商(FQ)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财商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孩子的理财观念不是来自正规的、系统的教育,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家长的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王静也反对孩子炒股。但在她看来,理财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金钱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个工具,尤其在相对比较富裕的浙江。今天的孩子们需要的理财教育是,正确的金钱和财富观念,科学的理财方法,以及通过理财教育培养起来的爱心和责任感。告诉孩子,金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父母的辛勤劳动得来的;金钱可以带来一定的物质满足,但金钱不代表一切,幸福、成就、爱、友谊、快乐并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学会选择、也学会放弃,从而让孩子成为金钱和财富的主人。
正如一位姓林的家长送才一年级的孩子上理财课程时所说:“其实我们对于小孩子的理财观念要求并不高,就是不要乱花钱,对自己手头的钱有个数,怎么用有一个计划,不要有多少就用多少。如果能知道把剩下的钱攒起来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