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付出了一点点,没想到却得到这么多的荣誉和关爱。”昨日,国内第一个角膜捐献奖励基金,在省人民医院(浙江省防盲指导中心及眼库)设立,国内首位盲人角膜捐献者施奇强及另4位捐献角膜者(或亲属),每位获得3000元的慰藉金。
5位捐献者在现场表达出共同的心声:“捐角膜不是为了钱,但基金的设立,让我们倍感鼓励,对全社会都是一个推动。”
获奖者都觉得很意外
昨日,早报曾连续报道的国内首位盲人角膜捐献者施奇强(详见早报2006年12月28日报道)连称“没想到”。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一早就接到开会通知,却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件好事。”
“虽然当初捐献并不是冲着钱,但这是社会对我的奖励,对我的认可,同时对防盲事业也是一个促进。”而对于自己的爱心善举,他表示他只是先走了一步,是大家的支持,鼓励他一路走来。在媒体的宣传下,更是带动了一大批爱心人士。
他说,他工作过的杭州青年路盲人按摩院,专门设立了一个义务捐献登记点,已经有很多人来办理角膜捐献登记了。
现场最令人感动的,是来自萧山的年轻协警赵刘伟一家。虽然赵刘伟已经不在了,但我们仿佛看到他那明亮的双眸正欣慰地凝视着这一切。
“每当我看到那个小女孩(受捐者),就好像看到老公在注视着我。”怀抱着17个月大的儿子,赵刘伟的爱人李立平说:“这是精神上莫大的安慰。”
一同前来的还有赵刘伟的爸爸妈妈:“关爱是相互的,我们只是付出了一点点,却得到这么多关心,也让我们全家实现了为儿子留下点什么的愿望,很有纪念意义。”赵爸爸说,希望这个举动能带动全社会。
爱心让更多病人重见光明
“这些捐献者,个个都很令人感动,但其实他们的家庭都很贫困。”对于这一点,省防盲指导中心副主任、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洪朝阳最清楚。“像施奇强,在盲人按摩院当学徒时,每个月收入才700元,爱人也只是打打零工。赵刘伟的爱人没有工作,慈溪的吴德明是个四处打零工的小木匠,但他们为社会奉献了爱心。”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让黑暗中的病人重见光明。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志愿者捐献的角膜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我国因角膜病致盲者有百万人,而全国大医院每年可以完成的全部角膜移植手术却只有2000-2500例;我省有角膜致盲病人两万人,能接受手术的每年也仅为百余例。1990年在省人民医院内建立的国内第一批眼库——浙江省防盲中心眼库,平均每年由志愿者提供的角膜材料不足两枚。
百名捐献者分享30万元
慰藉金的设立,不仅给角膜捐献者及亲属精神和经济上的慰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推动人们观念的转变。百名眼角膜捐献者(或亲属),将共享总计30万元的慰问奖励。
慰藉金发放对象为:去世后捐献角膜者的亲属;因伤病造成眼球被迫摘除,但角膜可用,本人愿意捐献者;无论何种原因提供的角膜必须能用于临床,即能用于眼角膜移植手术,因角膜质量等问题不能用于临床的,只发给荣誉证书;因角膜质量评价和移植技术保证等原因,目前仅限于向省人民医院捐献角膜并完成移植手术的供者或供者家属。
●新闻回放
◆2006年1月6日晚,慈溪市观海卫镇37岁的吴德明在家中遭人袭击,多处受伤,左眼球萎缩,但角膜基本完好。12日下午2时,经过活体角膜移植手术,长兴县卞女士成了受益者。
◆2006年8月24日,一名老飞行员在省中医院因病去世。次日上午,老人的子女把他的角膜捐赠给省人民医院。
◆被认定为一级残疾的盲人施奇强,得知角膜还有用时,毅然决定捐献。2006年12月28日,年仅两岁的义乌女孩苗苗成了受益者。
◆2007年2月24日,萧山年轻协警赵刘伟突发脑溢血离开人世,家人决议捐出他的角膜。2007年2月26日,赵刘伟的角膜植入安徽两岁小女孩汪涵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