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夜,记于长街镇洋湖村)
今天是住村蹲点第三天,前两天主要工作是走访农户,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今天则主要开了一个村班子座谈会,听基层干部谈洋湖村今后的发展规划。三天时间的蹲访使我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材料,也愈发坚定了我深入解剖这个“麻雀”的决心-------的确,这个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万多元的村庄显得太普通了,它几乎就是宁海很多村庄的缩影,如果这个村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突破,那对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无疑有示范意义。
今天下午的村班子座谈会,基层干部的发言十分踊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也充满信心。我觉得这是这个村庄最大的财富,因为一个富具凝聚力、战斗力的基层班子,是干好农村各项事业的基础。今天,大家反映最多的还是村里退宅还耕问题——这个村庄只有364户人家,但占用的耕地却超过300亩,触眼所见的民居都散散落落,旧村区更是破落的不成样子。把20亩左右的旧村区退宅还耕,村里已经议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始终没有付诸实施,这次他们下了大决心。今天,我把国土资源局的同志也叫来了,他们已经踏看过现场,认为退宅还耕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考虑立项。对这个项目,我也是举双手赞成,拆除旧村退宅还耕,它既能增加耕地指标,又能改善村庄面貌,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去年,我县就有58多个村庄开展试点,硬是从旧村中“抠”出了1000多亩耕地,退宅还耕工作已经走在全市前列。从前阶段调研和这次蹲点的情况看,我县农村空心化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今年农民退宅还耕、旧村改造的要求也十分强烈,看来,回去以后要开个现场会,好好把这件事抓一抓。
在洋湖村蹲点三天,我最感到忧心的是这个村的农业产业,他们是100多户“留守农民”的收入来源,但农业产业在洋湖村还比较脆弱,农民的收入并不十分高。他们有752亩翠冠梨基地,单就规模来看已经不算很小,但这个基地分散成100多户农民生产经营,没有统一的生产管理流程,经营理念还停留在自产自销、小打小闹阶段,效益自然就不高。留守农民的年龄大都偏大、文化程度也偏低,这在全县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怎样加强对他们进行培训,全方面提高这批特殊人群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应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课题。农林局长冯继红提出为洋湖村的翠冠梨基地派一名“技术特派员”蹲点联系,并为洋湖翠冠梨打品牌提供支持,逐步引导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可以考虑在全县推广。
夜色深深,村庄已经十分安静,但我却无法入眠。蓬勃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确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但从农民高要求看,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省委组织的这次县委书记下村蹲点活动,使我有机会沉下心来解剖这个“五脏俱全”麻雀,这的确是一件大好事。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智慧源泉,我们各级干部都应该定期到农村去蹲蹲点,跟农民聊聊家长里短,听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对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都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