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织机”奏响致富曲
——新昌县澄潭镇棠村蹲点手记
(2007年4月3日)
王永昌
棠村最早时叫“塘川”,是新昌澄潭江边的一个欠发达乡村,以农业为主,“山下粮仓,山上银行(蚕桑、茶叶)”。去年5月,我在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时曾经来过,对这里的家庭工业印象很深。今天故地重访,感到特别亲切。这次蹲点调研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如何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促进全民创业,加快新农村建设。上午,我与镇、村干部一起座谈,他们都欣喜地告诉我,棠村的家庭工业比较发达,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全村518户家庭中有家庭工厂109家,其中织布94家、织机306台,大部分是“夫妻织机”,每台布机年净收入1.5万元左右。下午我到几位织布户家里走访。村子里是此起彼伏的织布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昔日“花木兰”的梭子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咔嚓、咔嚓”的剑杆织机织布声。
村民梁秀英家的大门敞开着,我走了进去,她告诉我:“10年前,自己就和丈夫一起买来织机办起了家庭工厂,家底厚实后,就把有梭织机淘汰掉,换上5台无梭织机,夫妻俩24小时轮流上岗,5台织机一年能赚7-8万元。”我问她是不是很累,她笑着说:“织布机管理很方便,人用不着经常在岗,还能做家务。如果断了线,警报灯一亮,机器也停下,就知道了。”听了梁秀英的介绍,我和旁边的村干部一起算了算帐,全村有布机、机械、羊毛衫等109户家庭工业,年收入就超过7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收入可净增5000元,。我们固然需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在当前的条件下,家庭工业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能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就地致富,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是实实在在的创业经济、富民经济。我们要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实现全民保障,发展家庭工业是一条有效途径。
旁边的村支书王国平和村委主任丁新余告诉我,由于大家都搞家庭工业,土地指标有限,村民大多利用闲置房子办家庭工厂,村里甚至把大会堂都出租了,10台织布机唱着“大合唱”。大家都希望村里办一个家庭工业集聚区,但在土地、规划、资金等方面都碰到不少困难。
我了解到这个情况,感到群众的这个想法应该支持。棠村的家庭工业发展势头很旺,但也存在噪音污染、消防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组织化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创办家庭工业集聚小区,有许多好处:一是可以拓展家庭工业发展空间,二是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三是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四是能够趁机推进家庭工业提档升级,这是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的重要契机。于是,我当即答应他们,明天一起去现场选点,研究家庭工业集聚区选址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农户提升发展家庭工业。
乡村的夜来得早。我在走访农户、与村民代表座谈后,已经很迟了。走在乡间小路,“咔嚓,咔嚓”的织布声从一个个农家院落飘出,此起彼伏,有应有合,让我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一支农民编织财富梦想的动人乐曲!是我在农村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