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过的创业路
丁磊:责任
1997年6月,我们在广州成立了网易公司。到今年刚好10年。公司从3个人发展到今天的2500人,去年网易公司的营业额是22亿人民币,净利润是12亿人民币。我因为有47%的股份,所以别人老说我是首富,其实钱多到一辈子也用不完,有什么意思呢?我的压力和责任感也是最大的,我有过曲折和坎坷,不是像坐在台上这么光鲜。
孙德良:理想
我从1997年年底创业,创业之初我们没什么宏伟理想,回萧山老家借了两万元钱,想着在杭州干上三五年,能够在美丽的西湖边成个家,买个房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通过努力,去年我们的股票在深交所公开发行,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股”。
朱敏:农民
我是1948年生,是老三届,插队7年,有很重的农民情结。后来,我有机会上了浙江农业大学;1984年,出国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受硅谷气氛影响,开始创网讯公司。去年,我的网讯公司被思科以32亿美金收购。现在我把钱带回到浙江来,花很多时间在中国重新学习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重新体会中国经济,希望在浙江省这个中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省份里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方兴东:草根
我是在1996年进入互联网业的。一开始我做互联网研究,出了20本书,当时一边做研究,一边做实践。过去的十多年里面,我比较关注草根的创意、创新领域。2004年,博客网正式商业化,我走过弯路,因为太急了。现在的我比较沉得住气,想做中文领域第一博客网站,同时想用WEB2.0模式来提升故乡义乌小商品市场。
翁南道:卖场
颐高从1998年开始做IT,慢慢转变到现在的连锁终端卖场这个产业,所以我觉得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受IT思维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三条线,一是做IT大卖场,二是自营连锁,第三是网络。
郑树生:务实
我们公司叫华三通讯,最初是基于华为产品及3Com的资金建立的,去年被3Com被收购。我们为互联网业务提供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公司从一千人不到的规模,发展到了现在的4900人;我们是幕后工作者,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员工都是IT界踏踏实实的,企业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
郭羽:植入
我们现在的公司,从零开始,做到现在3个亿,用了两年半时间。我们通过现实和虚拟的结合,用植入概念,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比如把绿盛牛肉干放在我们的游戏里,他的销售额从2亿变成了5亿;华龙面跟我们合作,我在游戏里面给他们开了一个面馆,结果,1.2亿包方便面,6个月里就卖完了;今年,他们计划卖8亿包“大唐风云”方便面。凭借这种模式,我们新成立的R&V公司已经获得风险投资1000万美元。
未来10年的路
丁磊:推荐你看两本书
2002年我看了一本书《基业长青》,这本书分析了创建超过50年历史的一些企业,给了我启发。现在我推荐大家看另一本书,叫《搜》——你可以看一下Google公司的两个创始人,怎样把一个搜索引擎做到今天的水准,他们是怎样一个一个去发现人才的。
朱敏:下好世界的围棋
我在美国做20多年,现在回到浙江来,就像下围棋,改革开放这阵,把全球的“子”布好了,也把中国这个角“做活”。
孙德良:保护民族网络产业
未来10年,我们更需要80后主导中国互联网产业,在利用外资的时候,要把握好分寸,希望大家多用国内资本。
结合浙江现实,未来10年要大力推动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大力推动本地信息化服务网,以利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方兴东:提升义乌小商品市场
从明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数,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中国互联网引发的创业浪潮,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未来10年,这个创业浪潮会发展下去;本土化会越来越强,大众化、生活化,娱乐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Web2.0将成为面对所有人的网络时代。
接下来的时间,我本人还是在做博客网,另外我也在考虑,怎么样用Web2.0的模式来推动义乌小商品的提升。以后我想有更多的时间回到义乌,回到浙江。
翁南道:打开网络虚拟平台
阿里巴巴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在浙江,全国买世界、卖世界最大的两个市场都在浙江。网络虚拟平台这条路,如果能够做好,我相信借助我们的直营连锁、网上网络商城,在数码终端里面,颐高有非常大的前景和空间。
鲍岳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现在看到流氓软件、木马病毒等各种各样不诚信、不和谐的现象太多了,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所以我觉得这个要建立一套诚信的体系,不管是个人,还是基于企业的,我觉得已经到了一种刻不容缓的地步。
郑树生:合作创造未来
任何一个企业很专注于技术领域,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一个特长,这个特长就是专注,华为3COM希望基于IT领域,成为全球除了思科之外的第二选择。
我们希望为浙江的信息化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
郭羽:社区的未来是融合
我目前Web2.0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Web2.0是一个平台,不像真正的社区,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想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合成的社区:比如我在这里开会,互联网都可以看到;比如视频、博客,很多新的东西都可以整合在这里面。
作为社区来说,我感觉到未来的方向肯定是融合。
吴晓波:中国的未来
1996年的时候,我看到美国《商业周刊》的一个封面:一个华裔年轻人坐在一个很大的老板椅上面,穿一个衬衫,一个牛仔裤,光着脚。他就是杨致远。
也是在1996年的时候,我发现可能这个世界要变了,一个更加自由、年轻的世界要到来,确实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受了互联网最大的影响。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个工作,是研究中国的商业的历史和中国公司的成长。每当为中国的企业的未来有一些担忧的时候,每当我想到中国很多产业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的时候,我们最终都会在互联网里面去找到答案和信心,中国所有的未来都在借助于互联网。
中国物美价廉的劳动力造就了物美价廉的中国的商品,在未来的10年20年里面,我们中国经济还有什么?撇开劳动力层面,互联网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很大的机会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