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夜,记于新碶大同村)
关注新北仑人融入北仑的问题,是我这次蹲点调研的一个重点。
蹲点第一天,在大同村外的菜场大棚边,我和一位来自三门县的菜农王孝月交流。他在大同村租了7亩地,建了8只塑料大棚,一年有好几万收入。父母老婆小孩都在这里。说起和本地人的相处,他一连提了好几桩使他感动的事:小孩在宗瑞医院出生,遇到一对夫妻,给了他的小孩好多衣服;小孩要上学了,村干部主动帮助孩子入学。当我问到他女儿的成绩如何时,他高兴得眉飞色舞。“我的女儿读书很好的,英语第一名。书上的单词都会背出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北仑人,对我们的基层干部如此赞扬,这说明他对我们的基层干部还是认同的。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增强广大外来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家园意识”。看来在这方面我们有了一定基础。
今天是蹲点调研第三天,组织召开了民情恳谈会。我听取了村两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的大量意见和建议。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问题,特别是对大同村这样生活着5000多外来人员的村庄,许多问题解决需要深入研究。为此,明天我还将召集教育、城管、公安等部门重点就如何加强外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商讨,争取拿出可行的实施方案。让6000多居住在大同村的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民情恳谈会上,我还听到了两名外来人员的特别心声。安徽来的胡鹏同志向我提出了“我可不可以入党”的问题。胡鹏到大同村已有12年。老婆孩子全家住在大同。大同村5300余名外来人员中,来自安徽省的有1593人。村书记林忠奎同志介绍说胡鹏在外来人员中很有威信,和外来人员容易接触沟通,在促进“新老大同人”和谐相处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流动人口中发展党员是个新课题。近年来,我们通过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先后在未建党组织的企业职工和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30余名,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肯定。我们希望像胡鹏这样的同志越来越多,我们也将对这方面工作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另一位来自丽水的林上平反映了孩子入托上学的问题。一是进本地学校较难,二是有关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外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区财政压力很大,据初步测算,要解决目前所有外来人员子女的义务段教育问题,需投入资金近10亿元。但我想,随着北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力不断提升财力不断增强,我们肯定会逐步解决这一问题。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民办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大同村人陆成波开办个体幼儿园。她在反映幼儿园规模太小等问题时,显示了强烈的事业心。她说她办幼儿园“这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企业。”她家在其它生意上赚的钱往幼儿事业上贴,这是很好的精神,是我们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可缺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