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 星期六 晴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批实力强、基础好的村先后建成了全面小康示范村,成了各方关注的“亮点”。那么,面上的情况如何?特别是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村新农村建设搞得怎么样?带着这个问题,我特地作了一次暗访。通过暗访,我发现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盲点”,更需引起各级的关注。
上午吃过早饭,我叫上政研室的两位同志,打算随便找个村子去转转,看看能不能有些“收获”。车子在市郊行驶约半小时后,见旁边有一村庄,我就让司机拐了进去。在村旁停下车后,我们就随意在村内转悠起来。
虽然是星期六,但我们走了十多户人家都没碰到什么人。后见有家门开着,一位60来岁的大妈正要进门。我们征得同意后走了进去。屋里出来一位年轻人,是大妈的儿子。他一下就认出我来了,脸上很惊讶的样子。在闲聊中得知,这个村有370多户人家,常住人口970人,外来人口870多人,分两个自然村。村民收入还不错,人均一万元左右,主要来自旁边企业打工收入。但村集体经济较弱,去年村级集体可用资金仅20万元多点,开门支出还不够,在全镇算来属比较差的一类村了。由于村子穷,没钱搞建设和整治,村内道路没有硬化,环卫设施相当落后,特别是近年来外来人口快速增加,现有设施不堪承载,加上一些素质低的村民垃圾乱丢、污水乱排,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成了群众反映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些情况在我们进来的路上已经有所“目染”。
走出这户人家,前面就是村中的一条主河流。河边、桥上有不少村民,知道消息后逐渐向我走了过来,其中一些人情绪激动地向我诉说起他们心中的不满。
“书记侬看看这条河,过去好汰衣裳好汰人,现在人汰勿来不说,就是衣裳都汰勿来了。阿拉意见讲煞人,就是没人管。希望书记帮阿拉想想办法。”
“这还算好的了,屋弄堂里的泥腥侬还没看见口来,真是人也走勿过了。”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生怕错过了机会。我听后觉得问题比较严重。看看眼前这条河,浮萍遍布,杂草丛生,垃圾漂流,脏不入目,心头不禁沉重起来。
村支部书记、镇长得知情况后也先后赶了过来。一些村民自告奋勇地给我们带路,拉着我们去看那些所谓不能见人的地方。一路所见说明村民反映并不为过。不少路边特别是出租屋周围,垃圾堆积,污水横流,颜色发黑,臭气哄哄。有的路段脏得连脚也下不了。一公共厕所边粪便泛溢,秽物满地,脏难言表。夏天将到,老百姓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苦处不言自明,怨气难免满腹。想起这幅脏乱的景象,望着群众期盼的眼神,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离开村子前,我要求镇村干部专题研究措施,尽快改变面貌,让群众有一个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回城途中,我对随行的同志说,今天的“突然袭击”收获不小。与常规调研相比,暗访更能发现问题,更能了解实情。但暗访本身不是目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推动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我认为,任何地方都有问题存在的可能,但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问题不被发现、掖着捂着,不去解决、拖着等着,成了工作中的“盲点”。象今天我们暗访的村,所处的乡镇和区还是综合实力排在全市前列的。可想而知,在其他地方类似村庄肯定还有不少。这说明新农村建设还任重道远。我们绝不能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更不能被为数不多的“亮点”所迷惑。要真正“沉下去”,全方位“扫描”,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攻难克坚的力度,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努力消除工作中的“盲点”,整体推进面上的新农村建设,让全体农民群众都能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到那个时候,暗访也许不再有“收获”,但这却却是我们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