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建议
合理利用大学扩招这把“双刃剑”
很多人把就业难的原因归结到大学扩招上。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但这不能说明是大学扩招导致就业难了。就业难与扩招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教育的功能在提高人口的质量,而不增加人口的数量。人不接受更多的教育,不增强就业竞争力,到时就业才是真的难。
就业难让我们反思,不是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多了,而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现实情况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办学层次过低,工科生偏少,部分专业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所以,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大学扩招这柄双刃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调整就业心态最关键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找不到工作。相比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岗位的企业更多地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记者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项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比例很小。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
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政府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都提倡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但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认为是“为别人做嫁衣”,招聘和用人时可能更趋于保守。在用人单位看来,大学毕业生能不能做到对单位忠诚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在提倡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和调整就业心态的同时,对个人品德的重视尤为重要。但事实上,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忽视了这一方面,而一味强调就业,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地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浙江做法 民营企业成主渠道
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浙江在大学生就业上压力相对要小很多。这完全要归功于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省教育厅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我省在已就业的约16万人中,逾11万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就业,占全省毕业生总数的65%。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也成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大户”。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让毕业生“学在浙江、住在浙江,创业在浙江”,近几年来浙江省积极落实有关人事政策,对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高校毕业生,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浙江的民营企业很多已经做大做强,对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另外,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丰厚的薪金待遇、良好的发展机遇都吸引着高校毕业生。
深入实施志愿服务计划
另外,为多渠道帮助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浙江省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制定“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省内各高校正积极制定并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所需的配套措施,鼓励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去。浙江大学将对志愿者一次性奖励人民币2000元到1万元,减免部分或者全部贷学金,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报考浙江大学研究生时享受10至15分的加分。宁波大学为志愿者免费保管户口和档案;志愿服务期满后第一志愿报考宁大研究生时,成绩上线的可直接进入复试,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浙江工业大学规定,为志愿者提供电脑一台或者相应现金,提前为考研的志愿者配备导师,在服务期间指导他们的学习。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院校也出台了类似的措施。
浙江省劳动保障部门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就业的总体规划,特别是在广开就业门路中,相应推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教育部门将清退不合格教师和代课教师腾出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就业,到山区、海岛、贫困地区开展支农、支教、支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