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8日讯
杭州垃圾分类可以追溯到1999年,上城区率先在向阳新村和锦花苑设点,先行实施垃圾分类。2000年,国家建设部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8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为了让垃圾能“放对地方”,真正成为资源,近几年,全国许多城市大力宣传推行了垃圾分类。杭州是最早的8个试点城市之一。
但是,杭州在这条路上逡巡了数年,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杭州街头曾流行过双筒的分类果壳箱,一黄一绿两个筒并排立在一起。黄的写着“可回收垃圾”,绿的标示着“不可回收垃圾”。当时的主管部门曾说,今后杭州要推广这种果壳箱。
今年初,杭州又开始大面积更换新果壳箱。新果壳箱外形很漂亮很时尚却是单筒的,没有分类功能,这一变化,是否意味着分类果壳箱将不再推行?
延安路龙翔桥,杭州最繁华的闹市区之一,这里设置着黄绿两色的分类果壳箱。陈秀红、戴家花是这段路的清扫工人。
“分类果壳箱从一开始放出来,到现在,没什么作用。”两人都摇摇头。“很少有人会把垃圾分类扔的,他们从哪个方向走过来,就扔进哪个方向的筒里。你要是不信,站在这里看一会儿就知道了。”
陈秀红说:“还有一个原因。拣垃圾的人实在太多,只要稍微有点用的东西,他们都翻走了。”正说着,陈秀红指着不远处,“喏,又来了好几个。”4个背着巨大黑色袋的男人在逐个翻捡果壳箱,快速地打开盖子,从里面掏出一叠报纸或瓶瓶罐罐。
同时,记者到杭州许多社区了解到,社区里原先设立的分类垃圾桶,实际上也早就形同虚设。
7年试点举步维艰
杭州的垃圾分类,真的进行不下去了?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有关部门时,负责人承认:“我们已经不多提垃圾分类了。这个概念在淡化。”
从当年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出的《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到原先目标是“至2005年年底,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居民户数达到市区总户数50%以上”。
《实施方案》最终确定,“环卫部门在垃圾收集点按可回收垃圾、非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三类设置若干不同颜色的收集容器”。很快,街面上出现了分类果壳箱,许多小区里立起了分类垃圾桶,环保志愿者们也经常进社区宣传。
五大原因绊住垃圾分类
王建国,上城区城管办市容环卫科科长,1997年就已从事环卫工作。
“街头双筒,我记得是2000年开始投放的。2000年到2003年间,投放得最多。社区里的分类垃圾桶,其实摆出来一年,就进行不下去了。”
垃圾分类为何实施不下去?究竟是哪个环节与垃圾分类“脱节”了?
分类意识市民仍欠缺
垃圾的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回收最基础的一步。记者随机拦住30位路人和小区居民,做了一次小小的调查。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
“我家把所有的垃圾都倒在一个塑料袋里,这样可以减少使用塑料袋。”
“扔垃圾前,我还要先看看瓜子壳要扔到这个袋子里,餐巾纸扔到那个袋子里。太麻烦了。”
30位受访市民中,只有3位上了年纪的会把报纸、塑料瓶等理出。对某一种垃圾究竟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大家也都是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