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破“七难”
五年来,在“七难问题”的解决之下,杭州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自杭州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8%和9.8%,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居全省前列。
此外,市民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也日渐健全。五年,已经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855.95万平方米先后投入开工建设,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有20.97平方米的住房使用面积。在就业方面,5年累计新增就业74.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1年的4.48%降至2006年的3.46%。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13%,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8.7%。
展望:“生活品质之城”的五年蓝图
要讲GDP,但不能唯GDP;讲GDP,更要讲生活品质,要让杭州700万市民,特别是其中的低收入阶层、困难群众都实实在在感受到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带给自己的“幸福”。在杭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杭州市市长孙忠焕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政治生活生动活泼、社会生活安全有序、环境生活舒适便利,人人生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初步打响"生活品质之城"品牌,将成为今后五年杭州市的奋斗目标。
杭州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2000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分别减少3.5%;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4.6‰。
新闻背景:
2007年,杭州将以破解“七难问题”为重点,继续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切实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完善城市生态设施
实施60条市区河道整治工程。完成380条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以及50个污水收集系统、150个生活小区、100个公建单位截污纳管项目建设,新增截污4万吨/日。
升级改造40座公厕、5座垃圾中转站。市区扩绿300万平方米。
强化住房保障
市区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含危旧房改善)各100万平方米,实现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率和租金配租率“两个95%”目标。基本实现“两个房等人(到2007年年底,住房困难户能随时申购经济适用住房,拆迁户能随时拿到拆迁安置房)。
新增城区建制职工公积金缴纳8万人。
推进村庄整治
完成25个示范村、250个整治村建设。建设100个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生态示范项目(村),50个生活垃圾处置生态示范项目(村)。
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8万人,普及率98%;新增卫生厕所1.42万座,普及率94%。进一步提高沼气池普及率和使用率。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上年农民纯收入的1.3%。
城区新建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重点抓好撤村建居、“城中村”卫生服务站建设。
乡镇卫生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例达80%以上。重视全科医生培养和配备工作。
健全就业培训服务体系
落实好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2万人。再就业培训4.2万人。开工建设一座综合性、公益性、示范性的公共实训基地。
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增“一证通”图书服务网点25个。
组织下基层演出2300场,农村放映电影5000场。创建省级“东海明珠”工程3个、市级8个,创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5个。完成300个自然村(行政村)广播电视联网。
推进农村健身运动
新建300个健身点、100个篮球场、100个乒乓球室(场),创建100个“小康体育特色村”。
完成500个村级星光老年活动室建设。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严格市场准入,完成200家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领(换)证工作,建立蔬菜、豆制品、奶制品、肉制品、饮用水和药品等产品质量监控和发布体系。
完成50家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
建立交通事故救治保障机制
启动和深化快速抢救、绿色通道等相关工作机制建设。开展“车让人”活动,保障行人安全。
充分发挥市医疗急救中心作用,强化现场施救和治疗抢救,投入1000万元启动资金,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保护受害当事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缓解“行路难停车难”
基本实现市区公交一体化。新辟和优化城区公交线路10条,新建、改建候车亭70座,增加停车泊位26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