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转变发展思路提出打造“中国第一岛城”新目标
传统渔岛正逐渐向现代岛城转型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嵊泗县(又名嵊泗列岛),全县共有大小岛屿404个,海域面积8748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0余平方公里,堪称是“九九海水一分地”的陆域小县、海洋大县。俗话说,靠海吃海,自古以来,海洋捕捞业一直是该县的主导产业,该县也不仅是全国重点海洋渔业县之一,而且也是全国海水产品活捕、活用、活销的发源地,其中该县的嵊山渔场还曾是全国著名渔场。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日趋衰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带来的渔业捕捞空间的缩小、渔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海洋捕捞业的整体效益逐年滑坡,渔民的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嵊泗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索,在省委“八八战略”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港兴县、以旅活县、以渔稳县”建设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打造“东海明珠•第一岛城”的新目标,新的目标使嵊泗这艘行进的航船乘风破浪,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嵊泗有着独特的区位和丰富的港口旅游资源优势,所处的位置为长江、钱塘江入东海交汇处,毗邻大上海,是沪杭甬及长江流域地区的门户,港域宽阔、航道顺畅,-10—-20米的深水岸线达55公里;进出港航道水深达20米以上,15—20万吨级的船舶可顺利进出。碧海奇礁、金沙渔火、自然风光秀丽,境内有著名的基湖及高场湾、南长涂姐妹沙滩,素有“海外仙山”之美称。县委、县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嵊泗摆脱传统的渔业,赢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及港口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旅游产业。而宝钢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和上海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的建设运行,更为该县发展港口旅游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为此该县通过参加省内外相关项目推荐会、经贸洽谈会及博览会,建立嵊泗招商网站等多种渠道,广泛与省内外一些大财团、大企业对接,开展港口旅游相关项目的洽谈。近四年来,全县共引入国内外招商项目24个,协议投资28.6亿元,已到位资金4.7亿元,其中港口旅游相关项目占了三分之二,洋山储运、基湖旅游综合开发等一批项目已相继开工或启动,去年该县实现港口吞吐量2213.2万吨。渔家乐、海上垂钓、岛礁探险等海洋特色旅游不断提升,去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在大力发展港口旅游产业的同时,该县还着力改造、优化和提升传统渔业,培育发展海水养殖业,已建立起了一支捕捞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外海捕捞船队,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贻贝养殖基地和高科技深水网箱特优鱼类养殖基地,形成了贻贝大黄鱼、海参等多品种养殖格局,去年全县养殖面积达22000亩,产量达57000吨,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要发展还得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和谐的环境做保障。为此,该县投入巨资着力完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强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达149.2亿元,县内岛际交通和与大陆海上交通基本实现了高速化、舒适化。实现了与大陆电力联网及县内主要大岛电力联网,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了海水淡化工程,目前海水淡化规模达到每日8000吨。其中投入5.7亿元实施了旧城综合改造、新居建设和全县渔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等工程,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味道越来越浓,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先后被授予或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省教育强县、省文明县城,并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
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有利的发展保障,致使该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3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了91%,年均增长17.6%;财政总收入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1.9倍和2.4倍,年均分别增长了30.8%和3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65.7%,年均增长13.5%;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2元,比2002年增长了50.7%,年均增长10.8%,渔村居民人均收入8152元,比2002年增长50.9%,年均增长10.8%。全县海洋经济增加值达30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量的76%。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岛城正象初日东升,在东海上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