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25岁,孤儿——低保金,圆了大学梦
脸上充满阳光,眼神里透着一股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当年的低保户、杭州青年路社区居民丁丁的表情。这种表情,让记者一时无法把眼前这个25岁的姑娘和孤儿、低保户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丁丁出生于1983年,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在青年路社区,后来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
虽然少了亲生父母的亲情,但养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仍然让小丁丁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但丁丁小学快毕业时,养母突然得病去世了。1999年9月,丁丁刚上高中,疼爱她的养父也因病撒手离去。当时只有16岁的丁丁,就这样成了孤儿。
因为养父的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吃药,家里的日子早已过得很拮据,“爸爸一走,家里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啊?”丁丁说,那时,她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社区给丁丁申请办理了低保。
丁丁说,她每个月可以领到200多元的低保补助,凭着这点钱,懂事的她开始了独立生活。
“一开始,我自己不会烧饭,每天就在小区的小吃部买点吃的。”她时常会一盒饭分作两餐吃。
低保补助,让丁丁有了经济来源,但一个16岁的小姑娘独自生活,毕竟有很多不便,社区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又帮她找了位社区老奶奶,结成了爱心对子。
在社区的帮助下,丁丁高中毕业后如愿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在上大学的4年时间里,丁丁的生活仍非常节俭,“我的学习、生活费用,都是社区补助和好心人资助的,我要省着点用才行。”
2006年夏天,丁丁大学毕业,在选择就业时,她放弃了几家条件待遇优厚的企业,而是选择了杭州的一个社区,做起了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工作。拿到第一个月工资那天,丁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退了保,“我已经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这笔钱,可以让给更需要的人。”
如今的丁丁,在社区里干得很欢。“这些年来,如果没有社区的帮助,我可能连大学也上不起。现在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助社区需要帮助的人,我很开心。”
毛涵球,47岁,残疾人——退保了,儿子最开心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把低保证消户后,最开心的就是儿子了。”在杭州太庙社区严官巷24号,毛涵球说起自己家拿低保金那几年的事,很是感慨。
毛涵球是个听力残疾人,今年47岁,原先是一家电解电容工厂的工人。日子过得清苦,一家三口却也其乐融融。1997年,他下岗了,妻子抛下只有6岁的孩子,和他离了婚。
自己是个没工作的残疾人,还带着个孩子生活,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居民区干部得知情况后让他填表,毛涵球成了太庙社区持困难证的低保户。
低保金虽然不多,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笔钱就成了他和孩子全部的生活费。
毛涵球说,孩子很懂事,每每自己想给他买新鞋子或新衣服时,他都会拒绝。“他越是懂事,我看着就越心疼。”
孩子慢慢长大了,“吃低保”似乎总让他有些抬不起头来,毛涵球不想让孩子因此生活在压力之中。于是,在领取低保金的日子里,毛涵球四处找工作。但一个残疾人要工作真的很困难。很多单位一听说他的听力有问题,连话也不让他说完就拒绝了。
自己有手有脚,一辈子领低保金可不是长久之计。吃了无数个闭门羹后,毛涵球主动找到了社区。
社区刘主任说,像毛涵球这样的残疾人,能主动找工作,这样的精神非常可贵。社区正好缺一名残疾人协管员。于是,就让毛涵球试试。
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毛涵球非常珍惜。他本人就是残疾人,更懂得残疾朋友的需求,在毛涵球试用期间,他的工作得到社区许多残疾朋友的肯定。
2005年11月,毛涵球正式成为社区的残疾人协管员,那一年,他主动找到社区退了保。“我有了工作,不用低保救助,我儿子最开心。”
毛涵球说,生活好起来后,儿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快好了起来,如今,学习成绩是全年级第一名。
“风雨过后,总有阳光!”毛涵球说,是低保金帮他们家度过了最困难的那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