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井”滋润四川干旱大地
浙江3位志愿者通过博客欲将“志愿者井”推广到全国
核心提示
四川中江遭遇80年一遇大旱,3名来自浙江林学院的西部志愿者,用镜头记录下人们对水的渴求,通过博客寻求社会的帮助。一场跨越省际的“志愿者井”行动就此展开。志愿者们希望将“志愿者井”项目推广到全国。
“又有五户人家签订了协议,过几天应该可以喝到水了。”昨天上午,刚从四川中江辑庆镇联丰村回到宿舍的志愿者吴卫荣的电话里传来疲惫的声音,“今天总算下了点毛毛雨,去年一点雨都没下。”
山沟渴得冒烟
龟裂的大地,如同一张张渴得冒烟的嘴,种在地里的水稻、玉米,一切的绿色枯萎了。
兴隆镇春笋村,全村原有的80口井中,只有唯一一口还会出水,这口一天只能出两三担水的水井,井前每天都会排上几十个盆或桶等水用,“一个盆就是一户人家”。
2006年7月,浙江林学院援助西部的志愿者钱艺弘、吴卫荣、丁麟,来到了四川中江县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服务。当年,中江遭遇罕见大旱,干旱的程度让三名来自江南的志愿者震惊。为了了解真实的情况,志愿者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自发到各地调查老百姓饮水问题。
在他们的调查笔记上,记着这样一串数据:中江县龙泉山脉地区受旱最为严重,2975口堰塘,2200多口干涸;6263口井3758口全干,有4.83万人的吃水要到1到3公里外的地方挑,许多村庄一直靠政府用消防车送水维持生活。
暖流涌向四川
打井找水成为中江抗大旱的最现实的办法,志愿者调查了解到,挖一口三米深的井,需要花费两千多元。中江县团委给他们“选点”南华镇严家湾村,这里离县城较近,方便志愿者考察和援助。刚刚毕业的他们到哪儿去筹钱呢?3月初,他们试着与母校浙江林学院团委联系。母校爽快答应了。至4月底,学院师生共捐得1.5万元现金,并把这笔爱心款寄到中江县团委。按3名志愿者的计划,他们准备为严家湾村挖三口井。
志愿者井滋润干旱大地
为更好地合理使用爱心款项,志愿者决定在为当地最为贫困的黄大兴、白辉贵两家各挖一口井,剩余的费用用于补助该村的30户农户打井,让全村有更多的村民能够喝到清洁的井水。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用爱心款挖的两口井出水。随着水泵声音的响起,爱心汇集成的井水,流向了王大兴老人家的水缸。王大爷迫不及待地舀起一碗水,喝一口:“这井水真甜啊,终于又可以喝到水了。”
将爱心推向全国
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村民的张张笑脸,三位志愿者心里甜甜的。喝到第一口井水后,3名志愿者感觉前所未有的幸福。他们决定将这项活动大面积推广,并将这个公益活动命名为“志愿者井”计划,在网上建立“志愿者井”官方博客(http://zyzjing.bokee.com),两天前,他们还成立了项目组,机构将会有固定的成员,独立的资金账户,吴卫荣任组长,他们希望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进来。
记者打开博客,一段《干旱的大地,缺水的百姓》视频令人震撼,水库里空无一滴水,一只小狗在干裂的土地上来回奔跑,一口口深不见底的井里却没有水,一碗碗用了三四次的洗碗水,一张张愁苦的脸。
短短几天,“志愿者井”计划官方博客访问量就突破了5000人次。吴卫荣说,“今天上午又下去看了几个村,池塘都干裂了,几个志愿者力量实在有限,希望能通过博客把‘志愿者井’计划推向全国,帮助西部缺水贫困百姓,使他们能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志愿者博客片段
四川省气象局对四川2006年所遭受的特大伏旱进行的综合评估显示:根据《四川500年旱涝史》中的干旱灾害记载考证和数据推理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初步推断“2006年四川省发生的特大伏旱为80年一遇。干旱严重的川东地区为100年一遇。”
2007年开春以来,气温比往年偏高,降水比历年偏低,四川盆地普遍遭受严重春旱。据中江县2007年3月底统计,1—3月全县仅降雨25.1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26%。致使中江县56.5%的塘、52.6%的石河堰、52.3%的水井干涸无水。尤其是龙泉山脉所在乡镇,有3.78万人的吃水需要到1—3公里外的地方取水。那天值班接连接到三四个求助电话,反映当地老百姓饮水困难;当下乡时看到黄大兴大爷取水的不便和那双对水无限期盼与无奈的眼神,感觉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