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找到镇干部
嘉善县姚庄镇镇政府推行一系列亲民制度,6年财政收入增长9倍
浙江在线06月11日讯
说起嘉善县姚庄镇,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神奇的地方:过去的姚庄,大多数农户不是种地就是养猪,但今天的姚庄镇已经连续6年成为嘉兴市利用外资十强镇;2000年,姚庄的经济总量还排在嘉善县各乡镇之尾,但到了2006年,姚庄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75亿元,是2001年的6倍,财政总收入9300万元,是2001年的10倍,农民人均收入9308元,比2001年增长73.8%……
在这一串串数字背后,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目标承诺制度、干部住夜值班制度、民情工作室……或许正是这些看似普通,但却贴心的亲民做法,让姚庄镇上下拧成了一股绳,于是也就有了姚庄镇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标承诺”与干部考核挂钩
“年内建设村组道路38.5公里;年内完成镇区及姚庄中心村供水管网改造;年内撤并所有村幼儿班,让全镇农村幼儿享受城镇教育资源;基本实现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80%……”在姚庄镇的这份《目标承诺书》里,每个部门、每个干部都对今年计划完成的目标进行了承诺。按规定,这些承诺的完成情况到年末时将由村民集体进行评议,并直接与干部考核挂钩。
“以往干部在年终时述职,工作到不到位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现在的目标承诺制度就是希望通过量化目标,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姚庄镇书记顾林法说,对目标承诺完不成的,将会接受诫勉谈话、扣发20%奖金、限期办结等处罚。
干部住夜值班6年未间断
“3月17日晚,居民反映附近肥料厂翻炒原料的臭味难以忍受。”“5月19日晚,姚庄村一间出租房发生火灾。”……在厚厚的值班记录上,记载着每个干部晚上值班时接到的热线,虽然大部分记录上写的都是“今天无事”,但自从姚庄镇2001年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住夜值班制度以来,每天晚上都会有4名干部住在镇政府大楼里,6年多来从没间断过。
一天晚上11点半,展幸村的一位村民打电话到镇政府:“我叫来的几十名帮工现在都等在蘑菇棚里,既干不了活,又不能让他们回去,这可怎么办啊?”原来,这位村民正准备把蘑菇培养料堆上盆架,棚里突然停电了。当晚值班的镇副书记戴光明马上联系了农电站站长,安排电工抢修,很快就恢复了展幸村的供电。“幸好镇政府有人值班,不然就只能眼巴巴地等到第二天了。”顺利完成蘑菇堆料发酵的村民感激不已。
“虽然不是每天晚上都有事发生,但住夜值班制度能在第一时间帮村民们解决问题。”书记顾林法说,“这项制度,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无论什么时候来镇政府都能办成事,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找到镇干部。”
村村都有“民情工作室”
“隔壁家的5棵水杉树就种在我家场院前,不但影响采光,一到秋天还弄得满院子都是落叶。”虽然姚庄镇利锋村村民老吴很希望邻居老王能把水杉锯掉,但因为自己经常把污水排到老王家的场院里,所以老吴一直不好意思向老王开口,经过村里“民情工作室”的调解,老吴主动埋设了下水道,老王也锯掉了水杉,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自从今年年初以利锋村为试点创办民情工作室以来,姚庄镇9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目前都建立了“民情工作室”,村两委班子人员每天上午轮流到工作室接待群众,同时实行矛盾纠纷承诺机制,一般纠纷必须在10天内解决,重大矛盾必须在20天内解决。目前,直接在村里解决纠纷的比例已从原来的20%提到近50%。
“过去说起解决纠纷,往往认为是治保主任分管的事,现在每个村干部都必须参与其中。”利锋村书记张金弟说,“民情工作室”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村干部解决纠纷的责任心,也完善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目标承诺、干部住夜值班、民情工作室,这些工作的落脚点都在基层,姚庄镇的很多干部也都因此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有事没事就到农户家去坐坐聊聊天。“一户人家跑五六趟不算多,虽然这么做很辛苦,但能当面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动力。”套用姚庄镇书记顾林法经常说的一句话:等到什么时候农户家里的狗不咬你了,你这个干部才算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