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1日讯
十年前,当周正荣挂起兰溪聋校牌子的时候,他知道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资金、场地、老师……十年坎坷,周正荣终于把这所学校支撑了下来,他甚至作为国内唯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代表,参加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举办的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会议。
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了这位已经67岁的老校长面前:自己想退休了,可接班人还没有着落。
卖掉房子办聋哑学校
眼前的周正荣,很瘦,为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兰溪市黄大仙聋哑培智学校(以下简称兰溪聋校),他奉献了十年精力。
创办这所学校的想法,仅仅是来自当初的一次对话。
20年前,周正荣还在粮管所工作。有一天,他看到同事的女儿因为聋哑,始终不能上学,于是,周正荣就问他,为什么不送女儿去聋哑学校呢?那位同事一声叹息:“咱们这里聋哑学校每年招的人太少,我已经连续申请6年了,还是没有机会。”
那一声沉重的叹息,一直回荡在周正荣的心里。1996年下半年,周正荣提前退休了,他决定要做一件事——办一家聋哑学校。
那年的冬天,他一直在忙碌着,甚至卖掉了自己的一所房子,筹集起3万多块钱,办齐了所有的手续,拉上曾经是特教老师的姐姐,终于在当地一家企业的闲置厂房里办起了聋哑学校。
老师假期打工补贴家用
学校的牌子是挂出去了,可因为是个人办的,当地人并不认同这家学校。周正荣跑遍了当时兰溪26个乡镇的百余个村子,才动员来了第一批11个试读生。
开学之后,从学校装修、油漆粉刷、修旧利废到烧菜做饭、养鸡种菜……作为校长的周正荣全都干。这样的杂事,甚至到了现在他还在做。“苦一点累一点不要紧,关键是没有钱啊。学校资金短缺最让我心焦。”周正荣说。
由于民办学校没有政府拨款,国家又规定,特殊教育机构不得向残疾学生收取学费,所以自从开办以来,周正荣的学校就一直面临办学经费捉襟见肘的境地。开办第一年,周正荣募集到的善款仅1万元,连付房租水电费都不够,更不用提教师的工资了。
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周正荣对老师们实话实说:“我自己不拿一分钱,学校也没有更多的钱给你们,实在对不起。”
但老师们并没有就此离去。从那时候开始,老师们全部无偿上课。一些老师甚至利用寒暑假去打短工,以此来补贴家用。说起坚持下来的原因,已经在学校里工作十年的老师童春芳说:“我们只是出出力,老周是真把全部家当都搭了进来,他这么努力,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就当做一件好事吧。”
即使是现在,学校的情况稍微有些好转,一般的老师也只有每月700元左右的工资,老师中收入最高的是一位在南京正规的特殊教育学院经受过培训的大专生,收入仅仅每月1200元。担任校长的周正荣,依然不拿一分钱工资。
三迁校址数次绝处逢生
除了资金短缺,作为民办特殊教育学校,要办下去的困难还有很多。10年来,学校就搬了三次,从最简易的工厂厂房,到后来在当地黄大仙宫边上暂时安身,再到后来迁到现在所在的位置。周正荣说,每迁一次,学校就面临着一次办不下去的危机。
2003年,当时房租要交了,可周正荣看看学校的账户,再看看自己家里的钱,实在是山穷水尽了。
也正是在那时,香港的一个慈善团体得知了这一情况,捐了一笔钱,才让学校渡过难关。这样的事情,在10年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
如今,学校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有67名孩子,教职员工的数量也从开办时的4人增加到了11人,学校占地2亩多,建筑面积1940平方米。
然而,被挡在校门外的还有很多聋哑和弱智孩子。周正荣也急在心里,当初他办这个学校的想法,就是能让更多的残疾孩子得到上学的机会,如今自己这个学校办起来了,可碍于种种困难,规模不能进一步扩大,还是着急啊。
老周要退接班人无着落
学校要维持下去,还要扩大规模,可老周却已经67岁,毕竟岁月不饶人,无论精力和体力都成了问题。
前段日子,周正荣终于决定自己该“退休”了,可找一个接班人却成了最大的难题——对接班人,老周有三个要求:第一要有爱心;第二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第三要不怕辛苦。
然而,能兼备3个要求的人实在太少了。周正荣曾经有个满意的对象——当地一个民间爱心团体负责人“毛毛细雨”(网名)。可征求他意见的时候,“毛毛细雨”却连连摇头:“我很佩服周老师,在这样的条件下面能够坚持10年。我恐怕做不到。”
周正荣很失望,也很无奈:“找接班人的事情只能从长计议了。我自己现在先顶着,也希望更多有爱心的人,能真正来接过这个接力棒,尽自己的力量,为了那些聋哑孩子能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扶“周正荣们”一把
其实,没有人来接班,说穿了就是周正荣的这个位置,是一个只有奉献、没有回报的位置。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只有投入。
浙江省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只有64所,遵循“省办盲校、市办聋校、县办弱校”的原则,肢体残疾的孩子,则就近选择普通学校就读。但目前,这个标准远未达到。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硬件偏差、经费严重不足、教师编制过紧、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等,都是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办学难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残疾孩子来说,上特殊教育学校也难。
浙江省残联教育就业处黄主任介绍,许多残疾孩子往往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或地处偏远,无法顺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而且最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些农村的中心村校或合并或取消,这给原本尚能就近就读的残疾孩子求学增添了更多困难。一些残疾孩子,只能无奈辍学。
民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出现,其实是对已有特殊教育制度一个有益的补充,然而如何保证健康发展,则是一个新的课题。
记者曾经听到这样一个说法,有人建议:收回民办为公办,让特殊教育真正成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同时集合各方面的力量,真正把特殊教育做大做强。
无论前景如何,为了自己的这个学校,周正荣还在努力。他说,金华乃至全省的民办特殊教育,什么时候找到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我的接班人,就能顺利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