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西游记》成本两千一高价的盲人图书总是“不新鲜”
符红利的手指在那些凹凸点上摸索了半天,有点失望地说,“只有《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在中国盲文图书馆2007年的目录里,这是他找到的惟一一本“流行书”。
《哈里·波特》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在英国出版的时间是1997年6月26日,即便是中文版,2000年也已正式翻译出版。和符红利同龄的许多视力正常的孩子,眼下正在翘首以待的,已经是这一系列的第7本。
从衢州常山老家来浙江省盲人学校读书的符红利,今年初三毕业了。离校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自己的书一本本地打好包,寄回家去。
初二那年,有一天符红利在教室里读《围城》,老师觉得有点吃惊。学校的图书馆里摆着的《中国盲童文学》,他不感兴趣,觉得太简单,“没有深的内涵”。
即便是这本《中国盲童文学》,也已经是省盲校图书刊物中内容最新鲜的一种刊物了。除了被翻阅了无数次,书脊上已经包了一层又一层的胶带纸的名著外,经常更新的主要是两本杂志,一本是《中国盲童文学》,另一本是《读者》的盲文版。
盲文版的滞后是明显的,最新收到的《读者》,还是2006年第7期。
除了学习盲人按摩需要的医学类书籍外,可供学生们选择的盲文书永远只是“四大名著”。一部《西游记》,总共有12册,成本价是2103元。最近几年,学校买了一些金庸的作品,一部盲文版的《侠客行》,成本价是981元,差不多是普通版的《金庸全集》的价格。
由于盲文书籍的印刷需要特殊工艺,对纸张和印刷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与普通图书相比,不仅制作麻烦,而且体积庞大。一本很薄的普通读物制成盲文书籍后,体积和厚度要增加10倍。
“同时,成本价也是普通书的10倍以上。”负责图书管理的许君英老师说,盲文图书一般借助国家补贴,市场价仅为成本价的一两成,尽管如此图书价格也相对偏高。
即便是不便宜的价格,盲人们也没有地方买书,调查显示,全国各地书店近年来几乎不销售盲文书籍。“学校自身的馆藏有2800多册,但种类相对单一,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深度阅读需要。”许君英说。
声音代替不了文本的感觉
他们渴望有“一样的书”读
对于廉中华来说,当他找不到盲文版的公共英语教材时,总有点无奈。“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式。在文本阅读之外,盲人们也开始受益于科技的发展。
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的“信息无障碍中心”,主导开发了一些盲用读屏软件。花700多元钱,盲人在电脑上安装一个读屏软件,打开某个网页之后,电脑会将主要的内容通过语音传送给使用者。
这样一来,廉中华可以用电脑得到很多他想要的东西。听他喜欢的电视剧,下载他爱哼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学习英语,现有的读屏技术可以发送相对标准的读音。
于是,杭州图书馆正在考虑建设网上的“电子阅览室”,针对性地放置一些盲人喜爱的阅读资料,同时在功能设计上加以完善,更加方便盲人及其他特殊人群的使用。
这一做法,在图书馆界已经有了些试验性的尝试。今年4月,中国盲文图书馆开通了它的网上阅览室,盲人读者可凭真实姓名和借书证号注册登录网站,在线阅读。
尽管如此,廉中华总觉得软件的作用有局限。“毫无变化的电子声音,永远代替不了阅读的感觉”,他说自己还有一种对文本的依恋,传统阅读还是他们学习外部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而且直到目前,“盲用读屏软件无法识别图片,也无法识别乐谱”。
“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里有一句这样的话。
在服务视障人群时,一些国家的做法是,鼓励各出版社无偿向盲文出版社提供新版书稿,或同时出版盲文版新书。图书馆里设有专供盲人读者使用的计算机键盘,提供盲文印刷机,或是免费提供朗读服务等。在英国,公共图书馆内还有为低视力读者配备的大字印刷的书籍。
眼下在杭州,图书馆已经在西湖区残联设立了“一证通”的服务点,残疾人可以在那里方便地借书、还书。今后的设想是,这样的服务点要铺开到全市各区的残联,努力“搭建一个无障碍的平台”。
作家郁秀还记得,当年她的那部《花季雨季》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许多盲童直接写信到出版社,要求出版这本书的盲文版。省盲校的学生们说,他们的许多学长都曾写过这样的信。
那一年,《花季雨季》破例出版了盲文版。符红利说,他们只想让别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尽管我没有视力,但一样希望有书读,尤其是有一样的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