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目前还守在教工路上。
道路渐宽集人气戏迷牵挂“小百花” (讲述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杨新华)
如果要说教工路上什么地方惦记的人最多?恐怕许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从1994年开始,小百花越剧团从原先的曙光路搬迁到现在的教工路,至今已有13年。13年时光的磨砺,也让教工路与“小百花”这两个名字,互相融合在了一起。
现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的杨新华,在1984年小百花成立之时就是其中一员。
“1994年搬过来的时候,教工路到处坑坑洼洼,马路也不宽,一下雨就满是泥泞,可谓一条名副其实的泥浆路。路边除了平房还是平房,一棵树都看不见,用光秃秃来形容一点都不过。”
“虽然越剧团的宿舍是新建的,但是由于下面的排水管道设施非常陈旧,经常会发生管道堵塞。那时一到晚上都非常冷清,一些团员忍不住对‘小百花’落户教工路有些小情绪。”杨新华笑着回忆。
1997年,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下,教工路原来马路的宽度翻了一倍,成为了双向四车道,路边一排排的平房也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居民小区以及成片的行道树。
马路变宽了,商店开张了,教工路上的人气也开始上升,而小百花越剧团也在继续着它的发展。在此期间,“小百花”编排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藏书之家》等剧目都获得了好评。
杨新华坦言,在教工路上的这十几年,“小百花”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一点从每次排练时剧场里观众的热情程度就可以看出。
“以前排练的时候,剧场里的座位几乎是空的,哪里有什么观众?现在不同了,我们每次排练,剧场里都会出现许多戏迷,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的还是换乘好几路公交车过来听戏的老戏迷。”
遗憾的是,再过一两年,“小百花”可能也要搬出教工路,搬到全新的越剧中心去了。但“小百花”在教工路上的这些岁月,杨团长与老戏迷一样都是极其留恋的。
整治后的教工路:
教工路整治的天目山路—余杭塘河段,全长2.4公里,设计时速为60公里,道路拓宽至双向六车道。
整治后的教工路,将成为一条充分展现“书院文化”、传承高教历史的人文道路。此次整治,考虑运用青砖、青石这些传统材料,体现“书院文化”。在文二路交叉口处,是越剧文化节点。在此处绿地上,将会放上越剧人物的景雕,还有一个小凉亭,喜欢唱戏的市民可以在此处亮亮嗓子,过把戏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