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四年来第一次见到妈妈
与一下火车就能和父母团聚的杨怡鑫相比,今年上四年级的王朗就没那么幸福了。
“小朗,小朗!这边!”听到阿姨的召唤,一个黝黑皮肤的男孩出现在记者眼前,肩上背个小书包,个头瘦小,看上去不像有11岁。身后跟着与他同来的外婆。
小家伙一认出迎接他的阿姨,立马跳到刘女士身上,脸上乐开了花一般,眼睛都笑弯了。
他是刘女士的外甥王朗,从四川来,刚下火车。
“妈妈要上班不能来接我”
王朗四处张望,没看见妈妈的身影。脸上的笑一下子少了许多,“妈妈要上班,我知道。”王朗小声地告诉记者。
虽然没有妈妈的亲自迎接,第一次来到杭州的王朗还是一脸兴奋。在火车上憋闷了30多个小时,一走出火车站出口,王朗按捺不住男孩子天性的好动,不顾身后追着的外婆、阿姨和姨父,四处张望着往前冲。
“来杭州最想见到的是谁啊?”记者问。
“我最想我妹妹。”王朗回答得很快。
“妈妈呢?”
“也想见的。”王朗想了一会回答道。
刘女士告诉记者,王朗的妈妈带着小女儿来杭州打工已经4年了,这是儿子第一次来看她。
只能晚上陪孩子逛西湖
王朗的妈妈刘小琼在杭州一家单位的食堂打工,老家在四川农村。王朗到杭州的时候,正好是她上班的时间,她也不便请假来接孩子,只能让妹妹代劳。
“这里的家跟老家的家不一样。”跟阿姨回到城市里的“家”,王朗有说不出的感觉。在这个不大的房子里,住的都是王朗最亲的亲人,有妈妈、妹妹、阿姨、姨父、舅舅。但是,王朗又觉得这里不是自己的家。“我们老家的房子是有院子的,不像这里只有窗户。”
因为妈妈还没有下班,王朗就在家里和妹妹玩。夜晚华灯初上,刘小琼才下班回到家。王朗见到妈妈时还有些生疏,没等儿子热乎,刘小琼已经紧紧抱着儿子,眼睛里的泪水直打转,而王朗只知道乐。
“儿子虽然过来了,可我白天哪有时间陪他?”晚上,记者打电话给刘小琼时,她已经带着王朗来到了西湖边,她告诉记者,白天基本没空陪孩子,只能晚上带他出来逛一逛。
记者手记
谁来关照迁徙中的“小候鸟”
7月,暑运的人流中,出现了一群特殊的身影。平日里的留守儿童,此时就成了“小候鸟”,从家乡飞到父母打工的城市,飞到分别多时的父母身边,飞到久违的亲情中间。
在火车站连续待了几天,每天都从来自四川、贵州、河南、西安等地的火车旅客中,看见这样小小的身影:他们大都在7岁至12岁之间,背着一个小书包,要么与祖辈“老少组合”,要么与几个小朋友结伴同行。上前一问,十有八九是来看望在杭州打工的父母的。
暑运刚刚开始,留守儿童探亲潮已经出现。杭州城站火车站的一位检票员告诉记者,这些天,像这样的孩子特别多。与年底外出打工者由城市返回农村一样,现在,留守儿童在暑假由农村赶往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人口迁徙运动。
这些天里,越是看到许多“小书包”走出火车站,心里越是觉得心酸。当城市里的孩子在暑假忙着各种夏令营、兴趣班甚至出国游学的时候,农村的留守儿童为了能与在城市打工的父母团聚,小小年纪却要千里奔波来探亲。
然而,这仅仅只是千千万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小部分。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更多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进城的条件,依然在农村留守。
通过采访,记者还发现,许多“小候鸟”的父母因为有工作在身,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陪孩子玩,从农村来到城市,孩子们依然在“留守”——等父母休息,等父母有空。有些孩子,甚至需要帮父母干活。在陌生的城市里,初出远门的他们一样会感到孤独。
“小候鸟”们的安全问题同样令人挂心。许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来到大城市,他们还缺乏在城市生活的经验,还不知道如何应对问题,没有学会怎样保护自己。
不久前听说,杭州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专门给来城里探亲的员工子女组织了兴趣班,还给员工留有家人团聚的假期。
今后这段日子,在我们身边,会有更多这样的孩子出现。如果遇见了他们,请善待他们,让我们的城市,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