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
除了高温、除了高考,这几天杭州人最关心的可能就是那帮放暑假的孩子以及围绕孩子产生的一系列的事件和话题了。小学生们,大热的天,被家长们安排进了暑期培训班;中学生们,家中殷实点的,在学校的“组织”下纷纷出国“游学”;大学生则是其中最辛苦的一帮人了,他们开始了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昨天先后走进85051890热线室的4位大学生告诉我们——希望商报助他们“生存”。
22名大学生昨日抵杭
他们就是来“生存体验”的
昨天中午12点,包括一名带队老师在内的23人来到杭州,他们是宁波工程学院大一大二的师生。
据找到本报的4名学生介绍,学校的这次暑期生存实践有要求——带少量的钱在外地生活一段时间,原则是自愿报名。这样的实践小队,学校组织了好几个,每队由一名老师带队,前往不同的城市,最远的去贵州,来杭的是经管学院的22人小队,学生中有男有女。
抵杭后,学生们住进了火车东站附近的小旅馆,15元/人/天。
按规定,除了换洗衣服和手机外,每位学生只能靠50元在杭州生活15天,连打公用电话的钱,也要计算在50元内。
找到商报的两拨学生
觉得赚钱要靠信息
同学们很清楚,在杭州只有赚钱才能生存。大家到了旅馆放下行李后,立刻分头出发找工作。
同学们基本是两到三人一组外出的,相互间一直保持着通讯联系。
下午快3点时,两位同学在武林广场附近找到了每天有20多元工钱(另外还管吃饭)的短工,但他们准备再找找其他工作;两位学生找到了手机店的促销工作,50元/天……
同支队伍里的另外两拨学生(每拨各两人),在事先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先后找到本报。
他们的想法是:“信息,是赚钱的第一要素。”
“现在的媒体,与读者的互动性很强。你们这个平台应该可以帮我们找到工作。”来访的两拨学生都谈到,现在很少有单位愿招15天的短工,再说自己上门自荐,对方可能不相信。
生存之道有很多种
我们注重过程
带队老师陈彪读大学时就参加过“生存实践”,他说,宁波工程学院的这次生存实践就是他提议的。
“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工作的艰辛。”陈彪透露,现在他只负责学生的安全和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对于15天里学生能否找到工作,用何种方式找工作,他不会过问。只要度过这15天,就是成功,不过前提是“合法”。
过程决定结果。陈老师说,如果几天后学生“弹尽粮绝”无法继续生活,可以启用200元备用金,同时被“遣送”回家。这预示着“实践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