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响全国的云和三大品牌 体现创新与创业精神
2007年08月2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08月20日讯 在云和,有三大品牌名声日胜一日,在全国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那就是:云和玩具、云和师傅、云和梨。在它们声名鹊起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心血浇灌,体现了创新与创业精神
把师傅“赶”出家门
人物档案:毛荣理云和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主任。2005年初,他创建了“云和师傅”劳动力品牌,自此,“云和师傅”开始逐步叫响全国,并与“衢州保姆”、“舟山海员”成为我省三大劳动力品牌。
这些天,正是云和农民技能培训大考的日子,主考官毛荣理忙着穿梭在各个乡镇,今年60多岁的他,自从第一线退下后,一直做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异地综合开发和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工作。最近,让他特别高兴的是:半年来,云和又有1000多名农民“升级”为技术型人才,取得了全国通用的《农民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证书》。
身怀一技,勇闯天下,这是云和农民的胆识。近年来,云和有近万名这样的农民走出去,他们足迹遍布26个省的156个县市,异地开发的领域从最初单一的食用菌延伸到了茶叶、玩具、水电、运输等八大行业,年净收入超2亿元。因为有了一技之长,他们不是一般的打工者,而是被当地人尊称为“师傅”。
“劳动力转移越多,农民增收越多。”毛荣理一边紧抓农民技能培训,一边想方设法把有技术的农民“赶”出家门,2005年,毛荣理不仅创建了“云和师傅”劳动力品牌,还申请注册了商标。
为了向全国推销“云和师傅”,毛荣理除了四处联系用人单位,还建立网页进行公开推荐,一时间,“云和师傅”成为了全国各地的“抢手货”。如今,一些“云和师傅”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用,分别被授予“科技顾问”、“技术顾问”和“优秀技术人才”等称号和奖励。
外出农民并非一帆风顺,在把他们“赶”出家门的同时,毛荣理想到更多的是如何伸长手臂服务他们。除了每年定期到各地走访异地开发的农民,两年前,毛荣理还在各个乡镇开通了“800”免费电话,只要身处异乡的“云和师傅”有困难,“娘家”人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到目前,“800”共接到咨询和求助电话1000多个,解决外出农民纠纷和困难300多起。
记者手记:“不要宣传我,多宣传云和师傅”。这是毛荣理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当过县里多个部门领导的他,退居二线后,依然有着年轻人的创业激情,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
对待工作,毛荣理一丝不苟。一些乡镇干部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毛荣理发表格。”为了向外输出更多的技术型农民,毛荣理不仅要求乡镇建起以村级为单位的农民培训学校,聘请各类专业人员进行上门培训,还出台了一系列考核乡镇农民培训工作的办法。因此,有人说,正是毛荣理这样的工作精神和创业激情,使“云和师傅”品牌名扬天下。
亏本打开国内市场
人物档案:何彬浙江和信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获得过“首届中国十大网商”称号的他,近年来,为了让云和木制玩具打开国内市场,他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开设玩具专卖店,尽管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但他认为,只要云和木制玩具能打响国内市场,即使亏本也值。
曾经迷上网络的何彬,如今又迷上了装潢设计。原来,他打算在全国再建立50家以上风格统一的“木玩世家”专卖店,让数量达100家,占领国内市场。
好闯是何彬的个性,今年正好三十而立的他,早就是位成熟的企业家了。1994年,何彬从父辈手里接过企业后,就一直想着改变旧有的经营方式,早些年,他借助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传统交易模式,也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网商代言人。
在不断变化中成长,何彬和他的企业都是如此。多年以来,何彬都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让一直从事外贸加工的云和木制玩具拥有自己的品牌,在国内打开市场。
“明明是云和生产的木制玩具,别人贴上国外的牌子,然后回销到国内,价格就成倍上涨。”每回出差到外地,何彬见到这样的场景,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去年,已酝酿多年的何彬着手打国内市场。他南下深圳、广州,北上哈尔滨、沈阳,开始了他的“木玩世家”寻梦之旅。
专卖店一家一家开张,品牌是自己注册的“比好”儿童玩具商标和“爱木”成人玩具商标,3000多种玩具款式也是自己培养的设计师设计的。面对云和木制玩具在大江南北一天比一天响亮,何彬舒心地笑了。
在迅速打响国内市场的同时,何彬也感到了明显压力。去年,虽然企业国内市场销售额达到了800多万元,但成本费用远远大于销售利润,其中仅广告投入一项费用就要200多万元。
面对不成熟的国内市场,开拓者何彬依然信心十足。他表示,他要用5至10年时间,继续努力拓展国内市场。
记者手记:何彬说,他最欣赏的小说人物是杨过,杨过身上除了有股叛逆的力量,最主要是他的思维与众不同,在那个年代他敢于创新。
“林专家”成了“梨专家”
人物档案:廖永平、柳春华、卢洋海
1999年,一直从事营林绿化的他们,却钻研起了梨学问,没想到这一钻研很快钻出名堂。云和梨成为“中华名果”,今年产量达到了500多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成为云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梨好不好,管理很重要。”如今已是云和县林业局副局长的卢洋海,像往年一样进村入户指导着农民种梨。他说,这两天,梨采摘快结束了,这时候,梨树最需要补充营养了,但往往被梨农忽视了。
1999年,云和林业局接到县里任务,要对传统的云和梨进行改造,选择市场对路的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为农民增收增加途径。当时,廖永平、柳春华、卢洋海三人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任务。
等任务真正接到手里,三位林业人员心里也发慌。毕竟梨是农产品,与所学专业不搭界,一切还得从头开始学。那段时间,请教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参加国内各地精品梨展,只要和梨相关的东西,他们都会感兴趣地去学。
现学现卖。当年,廖永平三人就引进了国内外50多个梨品种进行试种,利用“花?”嫁接技术,创造了当年嫁接当年开花结果的奇迹,并选出了翠冠、清香等6个梨品种。
一边向农户推广新品种,一边建起了500亩梨示范基地,为的就是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所以,每当基地的梨成熟时,他们便邀请农民上山品梨,并举行现场技术交流会。
云和农户对梨产生了兴趣。几年来,全县梨种植面积已达2.16万亩,全面进入了盛产期。
为了让农民对梨树管理更简便,廖永平三人又从省梨协专家组组长陈晓浪那里学会了他探索了四十年的新树形——无主枝开心形树形,并把这一具有早产、稳产、高产,适合山地种植的技术推广开来,因此,云和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无主枝开心形种植基地,前来取经的全国各地梨栽培专家和种植户络绎不绝。
好种还要好销,2002年,他们成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云和县仙宫果业有限公司,集果品收购、保鲜、包装、销售于一体,带动了200多农户发展。如今,公司每年销售精品梨达四五十万公斤,产值达100多万元,推动了云和梨产业的发展。
记者手记: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在廖永平等人眼里,没有逾越不过去的高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硬是把云和梨发展成为了国内有名的早熟梨。
“一个产业的兴起,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卢洋海告诉记者,云和梨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崛起,离不开成百上千云和农户艰苦创业的精神,也离不开云和各级党委、政府勇于创新的精神。
来源:
丽水网--丽水日报
作者: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