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区域协调发展谱写新篇章
陆海联动。临港工业发展迅速,港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战略物资储运稳步推进。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出台国内首个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海域使用权证和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施。
山海协作。以规划为龙头、以年度实施计划为指导、以目标责任考核为保障的山海协作规划指导体系逐步建立;衢州与杭州、宁波两市开展资源与产业合作,山海协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在15家省级开发区(园区)设立了全省首批山海协作示范区,协作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山海协作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结对帮扶工程”推进顺利,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战略任务开展顺利,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资源富集省份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在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借助香港平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举措深入实施,浙江省与港台之间的劳务输出、人员往来等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密切。
六、基础设施建设再创佳绩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水利、能源、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60亿元,其中“五大百亿”工程完成投资890亿元,取得新的成就。
重大水利工程。围绕安全饮水、治污净水、节约用水、科学调水等“四水工程”建设,加强跨区域引供水的综合协调,以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等为重点,全面推进防洪治涝、水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全省各类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4亿立方米。
能源保障工程。按照优化结构、积极平衡、水火核气并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了电力项目建设。全年建成投产装机789万千瓦,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扩大能源储备和供应水平,全面提高了能源保障能力。综合交通工程。通过强化计划安排、建设管理、资金筹措和政策保障,稳步推进“两纵”、“三横”、“双枢纽”、多节点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综合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进一步提高。铁路电气化率达34%,新建高速公路516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0.2%,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7个。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露端倪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进程继续加快,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所好转。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列全国第一,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处于全国前列,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全面加大污染整治力度,“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循环经济。全面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加快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继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积极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和资金支持,一批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强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资源节约。大力推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指标已分解到各市和重点单位,节能降耗初见成效。加快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进一步推广应用新型墙材和散装水泥。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重点土地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积极扶持和规范资源再生利用企业,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八、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继续组织实施“四个一批”规划,实施文化下乡“三万工程”。启动新一轮“村村通”建设,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向农村延伸,仅杭州就拥有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7万多户。召开了中国越剧艺术节等活动。举办了首个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影视动漫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科技进步。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62.8亿元,增长25.5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28%,提高0.33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全省R&D经费相当于GDP比例达到1.34%,较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启动建设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实验动物公共服务等3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软件产业、环保装备等13个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成效。全年组织实施了24个重大科技专项和10个优先主题共585个重点项目。
教育事业。积极推进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扎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拓展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部署“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加强以职工转岗、农民转产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积极推进成人教育,不断丰富教育组织形式,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8.9万人,比上年增长35.6%,远程教育本专科招生1.43万人,比上年增长95.9%;扫除青壮年文盲0.28万人。
人才资源开发。继续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轮训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深入实施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启动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引进紧缺急需人才,继续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医疗卫生。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和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五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立了全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试点,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下降13.4%。
体育事业。制定实施体育强省规划纲要,“小康健身工程”全面启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省本级投入专项资金2258万元,带动全省各级资金投入达到5.84亿元。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体育健儿全年获13个世界冠军、29个亚洲冠军。第十三届省运会圆满成功,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竞赛场馆建设进展有序。
九、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渐趋完善
人口和就业。全省常住人口4980万人,出生率10.29‰,自然增长率4.87‰,出生性别比同比下降0.2个比值;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比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培养高技能人才8.33万人,再就业培训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2万人,职业技能鉴定64万人。
社会保险和救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同比均有大幅增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继续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再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历史欠薪问题基本解决,无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恶性事件。
98.6%乡镇建立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47个县(市、区)使用社会救助网络系统,81个县(市、区)出台了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五保”集中供养率92.4%,“三无”集中供养率达97.8%;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有市县(市、区)全部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救助制度,并全部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综合社会福利床位数12.89万张;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近10万名;初步建立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民主法制。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举办和承办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和社区信息化建设论坛。制定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标准,各地达标率46.8%;新核准登记民间组织2000多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制订并启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省75%的村、73%的社区达到“民主法治村(社区)”三星级以上要求;县(市、区)法律援助窗口建成率76%;共有律师事务所585家,执业律师6107名,基层法律服务所553家,法律服务工作者2944名。
公共安全。 95%乡镇(街道)建立了综治中心,群体性事件起数同比下降30%;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2.36%;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5%;“无毒社区”创建工作覆盖率100%;完成12个互联网侦控中心建设;部署开展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和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101市、县(市、区)全部设立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开展10个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类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与2005年同比下降19.5%、6.0%和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