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张博颖:让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生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联系起来,不是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是使人民大众真信、真学、真用的前提。

  列宁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人们或许会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早期传播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创新,是一步步走来的,有必要提它的普及吗?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0多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不断取得胜利,但是我们也有对马列经典误读之处,同时,经典作家的思想也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要依据实践而发展它。在不少大众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难免还有原来误读的痕迹,这是需要当代“新普及”工作要做的。

  随着多元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有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人群的超自然信仰较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星座、算命、宗教等领域感兴趣。这一方面源于青少年对宗教和神灵世界的好奇,但更主要的是来自精神追求的空虚和迷茫。如此种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现时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显得非常重要。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大学生等狭小的圈子,而要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实践的指南。而要做到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大众化工作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的。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赢得了许多人,起到了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效果,特别是把那时的青年人引向革命之路,引向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影响。而现在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在偌大的读物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相反,解《论语》、评《三国演义》倒是搞得热火朝天。在此,我们不是有意贬低这些视、听、读物,因为这也是大众的多样文化需求,我们倒是应该和这些把“古典”讲得有了那么多读者、听众“粉丝”的学者进行切磋。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读物少,试想又有多少专家、学者愿意做这些普及工作呢?做好普及工作,就要贴近群众的生活,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让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生活。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稿件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庞仁芝: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来浙考察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