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访谈
实事为百姓 辉煌说五年
网友拍变化 进入论坛
田园秀装
田园秀装
奥运情
奥运情
赛龙舟
赛龙舟
老村新人
老村新人
乡村涌动健身潮
乡村涌动健身潮
村官誓为民谋利
村官誓为民谋利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喜迎2008浙江省“两会” > 经济篇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探寻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故事"

  温州遍地开花的家庭工厂、台州民间的股份合作经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一提到浙江经济发展,这些“场景”就像一幅幅经典“老照片”,标示出其特质。

  如今,温州、台州、义乌经济依旧活力四射。所不同的是,他们发展的内核正在发生质的飞跃,正在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阔步前进。

  敢为天下先的“温州模式”:“虚拟经济”取代“家庭工厂”

  老照片:4万元钱起家、3台机器开工,民房当厂房、“车间”下无土上无瓦,白天跑业务、晚上当工人。在中国印刷百强企业曙光印业集团,这就是刻在董事长朱诗力脑海中的“创业照”。四处叮当响、家家办工厂,温州人的创业自此开始。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一批讲着浓浓温州方言、行色匆匆的人,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各类小商品,他们在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自己的财富。

  朱诗力及其印刷厂是温州早期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温州借改革开放的“天时”与远离计划经济控制中心的“地利”,借助“商文化”浸透与善于务工的“人和”,依托民间力量在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在流通领域积极创办专业市场。尽管是小打小闹,可温州人以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突破。

  新故事:牌子是温州的,加工却在四川。现在温州的服装业、电器业、打火机业都程度不同地将产品加工业务外包。“市场逼出了‘虚拟经济’。”农民出身的康尔微晶器皿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形说,“过去,生产的东西好不好都能卖掉;市场经济下就不同了,谁生产得比别人早、质量可靠、科技含量高,谁就能拿到更多利润。”在营销方面,康尔公司正尝试网络营销;在研发方面,公司已拥有自己的团队,自主研发出了民用微晶玻璃。

  现在的温州,以康尔、美特斯·邦威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已创造出了代理销售、特许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模式。寻求“外脑”实现虚拟技术研发更成为温州人的选择。以温州低压电器行业为例,正泰与德力西等企业与施奈德、东芝等跨国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甚至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低压电器行业崛起。

  十七大报告援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点评:温州市经贸委副主任周新波说,从“家庭工厂”到“虚拟经济”,温州市的产业层次正在改变,过去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改变。

  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祥地之一台州:告别“打硬股”,踏上资本市场

  老照片:温岭是台州的一个县级市。在温岭市档案馆里,可以看到一份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弥足珍贵的资料:1983年1月15日当地工商部门颁发的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工商登记表。在企业性质一栏中,写着“社员联营集体”。事实上,那些年我国只有社营与队营的“集体”,“社员联营集体”说法的出现在全国是第一次。当时为解决一家一户生产资金不足问题而出现的、被称作“打硬股”的合股经营终于有了正式身份。

  直到今天,股份合作经济究竟最早何时何处出现一直有争议,其隐含的事实是,当时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股份合作制幼苗到处发芽。而为股份合作企业正式上报“户口”,温岭却是全国之首。此后,台州开始出台鼓励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政策,从规避体制束缚戴“红帽子”到干脆脱掉帽子,我国民营企业在性质与组织形式方面的发展之路开始越走越宽。

  新故事:同样在温岭,2007年4月,浙江利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温岭市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利欧股份”)。十几年前,利欧公司由王相荣与他人合伙成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股东结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最终成长为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公众公司。

  到目前,台州市上市公司已达11家,累计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近40亿元,全市还有20余家拟上市企业。一批当初模糊不清的“红帽子”小企业现在已成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正规军”。作为中国纽扣和拉链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被证监会确定为中小企业板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企业,成功实施了股改。

  十七大报告援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点评:台州市政府企业上市办主任林仙云说,同我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台州民营企业从“打硬股”开始,历经简单合伙戴帽子、家族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直至上市的阶段,这些企业在提供资金支撑、促进社会就业、提升产业水平等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正日趋重要。

  扬名天下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从“鸡毛换糖”到“指数时代”

  老照片: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村串乡,用自产的红糖换取鸡毛等动物毛发,用作种植水稻的主要肥料,被称作“敲糖帮”,这是早年义乌人简单商贸活动的经典写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义乌人看到山区农民需要小百货,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买卖越做越大,因此也产生了便于货郎担在当地配货的小摊贩,这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义乌市关龙日用品商行法人代表朱关龙从十几岁就开始糖换鸡毛的经商活动,直至进入市场摆摊,拥有自己的产业。到2006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商品已涵盖41个行业1900多个大类40多万种,从业者达20万人,日客流量达20万人次。当年,义乌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15亿元。

  新故事: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第三公司,市场管理员朱其中及其百余名同事从去年7月开始有了一个新身份——“义乌指数”采集员。他每天早上要到国际商贸城的20家商户收集填写好数据的表格,市场中的数千家商户定期从中获取一线信息。

  “义乌指数”包括每周价格指数和每月景气指数,涵盖价格、成交额、订单、库存等40个指标,数据采集范围包括4300余家商户的4000个商品。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表示,“义乌指数”已成为国内主要小商品生产厂家和国内外采购商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七大报告援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点评:浙江省委党校研究人员王祖强说,义乌小商品市场进入“指数时代”,有3个层面意义。一是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是省内甚至国内对外经贸联系的一个重要平台;二是市场业态发生巨变,从过去的现金交易、现货交易、现场交易开始迈上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之路;三是说明中国的市场开始争夺国际市场商品定价话语权的制高点,从单纯的交易中心成为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不得借改善居住条件名义对旧住宅区大拆大建
·浙江瑞安公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桑园里长出黑木耳 杭嘉湖又多一个循环经济项目
·把浙江建成人才集聚创业地 我省北京招"千里马"
·为我省企业提供参考 专家研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