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3月21日讯(记者 梁国瑞) 今年年初以来,浙江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经初步估算,木竹直接经济损失26.08亿元,生物总量减少1100万吨以上,按10年恢复期测算,各项生态损失预计将达900亿元以上。
总结这次灾害的经验教训,浙江省林业部门正研究建立森林保险制度,拟将现有的森林险种由火险扩大到所有自然灾害,包括雨雪、台风、干旱等。
灾情——生态损失预计达900亿元以上
雨雪冰冻灾害带给浙江林业的损失是空前的。全省生态公益林区受到重创,近四成面积受灾,总受灾面积1172.30万亩,受灾范围涉及62个县(市、区)、434个乡(镇、木场)、4800个村。
超过一半公益林需重建
浙江全省有112个国有林场,大多是生态公益林分布区,而在此次的灾害中,其中92个林场受灾,占总数的82.1%;受灾面积150.6万亩,占国有林场经营面积的42.4%。
受灾程度重也是浙江生态公益林此次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林业部门调研,中度以上受灾程度的面积为702.61万亩,占公益林受灾总面积的59.93%,这些都是需要恢复重建的。
受灾最严重的是松木林,受灾面积达498.35万亩,占受灾总面积的42.51%。受损比例最高的是竹林,占77.07%,海拔200米以上的受灾竹林普遍成片倒伏、爆裂。
公益林生态功能明显退化
浙江自2001年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来,生态改善十分显著。3000万亩公益林已在涵养水源、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净化大气、改善小气候等生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此次的灾害,使浙江公益林林分结构大面积破损,导致森林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稳定性减弱,林地生产力下降,生态功能大大退化。据初步测算,在未来的10年内,全省公益林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贮碳、贮能量将减弱,泥沙流失量也将大大增加。
森林恢复重建是个大难题
灾害导致林地倒伏木、断枝枯叶、粗木质体等剩余物增加25.8万吨,导致发生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潜在威胁性加大。相对次生灾害危险的增大,森林的恢复重建则更加困难。
林业生产周期长,森林生态功能破坏容易恢复难。公益林中阔叶林受灾后至少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林相和功能,且在一定时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稳定性将明显下降。
另外,由于受灾公益林绝大部分位于海拔高、坡度陡、立地差的地区,自然恢复能力弱。加上交通不便,重新造林、树种苗木补植等成本较高。公益林区内竹林、杨梅等生态经济型树种的受灾,将在今后8-10年内持续影响林农的实际生活水平。
应对:建立森林保险制度囊括所有自然灾害
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毁坏林木的同时,也毁了很多林农的生活和经济来源。仅丽水市,灾害就造成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居民数量增加了28.95万人,贫困村增加390个。
如何让林农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不会如此束手无策;灾害发生后,不至于断了经济来源和恢复重建的能力?浙江林业部门总结此次灾害的经验教训,正在着手研究建立森林保险制度,将现有的森林险种由火险扩大到所有自然灾害,包括雨雪、台风、干旱等。
浙江省林业厅新闻发言人蓝晓光告诉本网记者,浙江曾进行过森林火灾险的试点,“比较成功”。但是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让林业部门意识到,光有森林火灾险还远远不够,林农在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仍然非常无力。
“目前最大的难题是,保费问题很难在保险公司、林农和林业部门三者之间被一致接受。”蓝晓光告诉说,林业部门曾经向林农们征求过意见,是否愿意为林木上保?“大部分的林农都表示没有这样的必要。很多人觉得这次灾害是历史罕见的,今后并不一定会遇到。”蓝晓光觉得,林农保险意识的提高也是问题的关键。
然而,不管是出于防范自然灾害的意图,还是林权改革、林木产业化的需要,对森林投保都将成为今后的趋势。蓝晓光称,目前,森林保险制度的初步方案已经制订完毕,林业部门正与保监会、发改委等部门共同研究,商量保险公司、林农和林业部门都能接受的保费设置方式。
对于森林保险制度最终将于什么时候,以多少保费出台,蓝晓光表示,“我们会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