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原创 | 动态报道 | 在线访谈 | 学习体会 | 科学发展在身边 | 时代先锋 | 中央精神 | 高层论述 | 评论文章 | 学习读本
·“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 老生常谈抓落实
·紧扣科学发展主题 扎实搞好分析检查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薪火相传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精英掌门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楚材晋用
点击“网友上传”进入投稿平台,按提示操作,发送至浙江新闻频道,标题请注明“学习体会”。
赵洪祝对话网友
回应网络对“杨湘洪事件”的关注
吕祖善对话网友
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夏宝龙对话网友
一个地方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
·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四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五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六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七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八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要闻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驶上科学发展快车道

  走在浙江大学校园里,细心的人会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5380多名大一新生都在同一个学院——求是学院注册。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破茧新生的求是学院,是浙大面向未确认主修专业的低年级学生组成的学院。学生在这里学习一二年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在一定的专业平台中选择主修专业,这标志着浙大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由此驶入快车道。

  创新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从今年初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浙大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卓越教育、学科会聚、人才支持、社会服务、海外合作、资源优化、管理创新、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等“八大行动计划”,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大学生管理体制改革,下好人才培养一盘棋

  近年来,浙大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越来越体会到,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因各学院和部门分线管理、职能单一,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大家增强了创新体制机制的强烈愿望。浙大认真探索教学体制改革,成立本科生院,变单一的、多部门的分散决策管理为统一高效管理,推进本科生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增强面向学生的服务功能,在管理模式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浙大学工部部长、求是学院党委书记金海燕说,08级新生中有90%入学是按大类招录、未确定专业的,学校专设求是学院,负责这些学生的通识教育与日常管理。学生主修专业确认之后,再按专业编班,回归各个专业学院进行管理。

  如何更好地确认自己的主修专业?如何更好地度过大学4年时光?学校通过搭建多渠道的专业展示平台,方便学生了解浙大100多个本科专业的发展历史、学科依托、产业需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建设成果和近5年毕业生去向等信息,使新生更好地作出适应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的学业发展规划。“浙大让新生在求是学院学习一二年,对学校、学科比较了解后,再确定主修专业,让学生能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俞磊是“过来人”,他十分羡慕新进校园的学弟学妹们能“初尝”这项改革带来的“甜头”。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们进一步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今年起,浙江大学开设一系列“荣誉课程”,分人文、社科、自然和工科四大类进行系统化设计,由学校最优质的师资施教。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劲将此比喻为“摘桃子”课程,“荣誉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但修读有一定门槛,学有余力的学生需要像跳起来摘桃子一样,通过努力才能完成课程,完成课程总量达到80%以上,学校将授予荣誉课程证书。

  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促使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为学生造福的过程。

  促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激活学术创新一池水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基层学院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办学、科研积极性?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浙江大学领导班子意识到学校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学校实现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一项大胆创新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浙大展开,学校进一步调整和强化学部功能,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明确界定学校、学部、学院的职能。“学院体制改革,目的在于解决重大学科平台建设和激发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活力的难题。”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认为,这项改革使学校更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对推进建设科研大平台、组织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项改革,激活基层学术创新一池春水。今年,浙大进一步积极组织科研团队,到目前为止已不同程度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大部分项目。据浙大科研院负责人介绍,其中许多重大专项汇聚了浙大理、工、农、医、经、管、文诸多学科的优秀人才队伍。浙大计算机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纯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凝练了“高水平、强辐射”的学院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整合力量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有重大影响力的交叉学科应用研究项目,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措施。

  促进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实现教师多轨道发展

  近日,浙江大学《关于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的意见》新鲜出炉,看似一份普通的“通知”,却在校内外引起不小的反响。

  浙大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500多人,之前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基本上是按照学校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管理考核。今后,浙大将根据教师的工作侧重点和个性差异,分为教学科研并重、研究为主、教学为主、应用推广等类型,实行相应的有差别的绩效考评,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分类考核,按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广大教师实现多轨道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为一名农学教师,浙大教授张放一直坚持为农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取得显著成绩。在浙大,像张放这样的“推广教师”还有许多,但无法避免的是,他们的教学科研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也势必影响考核晋升。学校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科研人员实施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政策支持,主要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同样可以参加农业推广教授的评审。

  在学生中有“矿哥”之称的“我最喜爱的浙大老师”苏德矿,是浙大理学院一名按照教学条件评上教授的教师。课堂上,他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情,课程质量考核优秀;课外,他关注学生的生活成长,是学生的好“军师”。“上您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为您的清晰思路、幽默风格所深深折服。”……这些是学生对苏教授发自内心的评价。走在路上经常被学生“半路拦截”的“矿哥”已成为学生们尊敬的“新偶像”。

  “发表论文、取得重大科研奖项,是贡献;转化科研成果,帮助亿万农户致富,同样是贡献。在教师队伍中,有擅长科研的,有善于教学工作的,还有社会服务工作做得特别好的,我们要以人为本,激励他们把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做得最好。”浙江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的一席话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浙大有了“驻舍导师” 教师和学生接触零距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