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心中有杆“道德秤”
——杭州市创新载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综述
记者 袁艳 实习生吴 姗
育人为本,以德为先。
近年来,杭州市不断探索创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拓宽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为孩子们心中竖起一杆辨别善恶美丑、分清是非黑白的“道德秤”。
11月1日,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首次在钱江新城开幕。艺术节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情操,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图为同学们饶有兴致地观看千米漫画墙。本报记者 邵全海 摄
第二课堂:
开辟孩子们的德育新天地
春蕾中学的学生叶泽雯是同学眼中小有名气的“胡雪岩研究者”。在学校开设的“小先生大讲堂”上,叶泽雯给同学们讲了胡雪岩的故事。为了“备课”,她去过胡雪岩故居,读过一寸多厚的有关胡雪岩的传记,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挖掘胡雪岩为人诚信的品质。
今年,杭州市开始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整合全市各类博物馆、科技馆、名人故居纪念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场馆,开辟青少年校外道德教育课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西湖博物馆、杭州图书馆、章太炎纪念馆……截至目前,杭州已有71个场馆加入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活动基地行列。各基地还结合自身特点,精心设计适合孩子的特色活动,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增强“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今,在这些思想道德教育殿堂里,时常可以发现孩子们的身影。“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杭州历史博物馆与各中小学校联合举办的“南宋御街考古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与历史古迹亲密接触,形象感知历史人物和事件。运河博物馆推出“发现之旅”闯关游戏,让孩子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各家名人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名人事迹童版解说”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名人风采,苏轼、夏衍、马寅初……这些名人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孩子们还通过查找名人资料,编写了一个个“童版名人”故事,体悟榜样的闪光点。
据统计,杭州市260余所中小学校已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二课堂”活动,近70万孩子走进“第二课堂”,畅游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广阔海洋中。
“公民爱心日”:
唤起孩子心底的公德意识
“我要为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帮助他们造学校,希望他们可以早点回到教室继续上学。”在今年的杭州市第三届“公民爱心日”活动现场,家住中兴花园的倪彦然小朋友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献上自己的一分爱心。
2006年,杭州设立“公民爱心日”,建立“阳光爱心助困基金”,倡导社会各界在5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困难孩子“捐献一本书、捐助一元钱、送上一分爱”。至今,“公民爱心日”活动已经收到爱心书籍25.3万册、爱心款400余万元。
在每年举办的“公民爱心日”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积极地为别人奉献真情,送上关爱。家住大学路的张女士每年都会带着女儿参加“爱心日”活动,她说:“希望能让孩子经常感受这种氛围,学会帮助别人,从小树立起公民意识。”
“爱”的教育正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倡导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风尚。
同在蓝天下:
“流动花朵”共沐“道德雨露”
农民工子女就像“流动的花朵”,从农村来到了城市,他们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
目前,杭州约有14.17万名农民工子女前来就学。为了让农民工子女读上学、读好学,该市独立设置了农民工子女学校55所,并加大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经费补助、政策倾斜。
杭州市还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思想道德建设新渠道,努力让这些“流动的花朵”同样能沐浴“道德雨露”,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近年来,杭州市把加强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基础工作,帮助农民工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目前,全市已在企业、学校、社区开设27家专门服务农民工家庭的“家长学校”,并针对农民工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特点,开设指导课程。
各招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培育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杭州始板桥小学开展“轻声慢步走”“服装整洁穿”“课间不喧哗”“勤剪指甲讲卫生”等校园文化竞赛活动,规范文明言行。95%学生是农民工子女的树人小学为孩子们精心编写了《108个好习惯》。秋涛路小学鼓励农民工子女“学画养性”,铁路五小为农民工子女组织象棋活动……
杭州市各地也积极探索适合孩子们的德育载体。“保护明天”行动,加大农民工子女帮扶维权力度;“希望工程”助学计划,每年资助1000名农民工子女;“手拉手”活动,让杭州本地孩子“牵手”农民工子女,共享阳光,共同成长;“百场公益夏令营”活动,让农民工子女也能享受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在第二故乡,这些孩子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