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五字诀”
吴晓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逢经济发展到关键的节点,人们就会自然想到“万向”,就会特别关注“万向”,就会好奇地发问——“万向”怎么样?
我跟“万向”的结缘也是这样。1990年,国内经济处于调整时期,但“万向”依然在快速成长。我当时作为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到“万向”采访,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万向”和鲁冠球。采访之后,写了一篇探讨鲁冠球“常青现象”的报道,对“万向”的成长密码作了初步解读。
一晃近20年过去了,今天的“万向”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已经创造了很多发展经验,有许多发展密码值得我们去解读。最近《浙江日报》关于“万向”的系列报道,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每个企业都生存在三个周期中:企业成长周期、产业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而明年就到四十岁的“万向”,在每一个周期都活得很好。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我的体会是五个“字”:
一是“稳”。因为稳健,“万向”成立至今,没有一个季度发生亏损,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是同期全国GDP增速的一倍半。
二是“忍”。“万向”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磕磕碰碰,但是“万向”都熬过来了。
三是“狠”。当机遇出现的时候,“万向”会像猛虎一样去抢抓机遇。
四是“深”:“万向”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不碰伤自己,必须在每一个行业都抓住最核心的环节,“万向”做到了这一点。
五是“仁”。古人云:仁者无敌,不考虑社会责任的企业很难“常青”。“万向”在反哺农业等方面的做法,体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万向”也因此得以稳健发展至今。
从小事看大节
周荣新:
算起来,从1983年至今,我与鲁冠球、万向集团交往已有整整25年了。我时时关注他们的发展,几乎了解他们在前进中的每一个重大步骤。其间,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万向”总是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站在产业升级的前列,站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前列。原因是他们观念领先、体制领先、创新领先。而基础则是“实”:实事求是地面对世界,实实在在地埋头苦干,手中又有真真实实的本领。
刚才,各位从大局着眼,讲了许多“大”的事情,我想讲一些“小”事情,而“小”中也许能见“大”道理。
眼下有一些企业不景气,开始裁员。万向办厂39年,从来没有裁过员。作为人才流动,万向也有走人的事,但不多。要走,万向欢送;走了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精彩,要回来,万向照样欢迎。
为什么万向能做到这样?首先,在招工时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岗位职责明确,不会盲目引进。用鲁冠球的话来说,招工好像年轻人“找对象”,要考察,要面试。大学毕业生进来,常常是总裁伟鼎亲自约谈;引进高端人才,更是鲁冠球自己出马。员工进了企业,企业就对他们负责到底。现在企业都在讲责任,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其实首先要对员工负责。要一心一意把企业办好;企业好了,员工生活才有保障,才有发展前途。一句话,时刻把员工系在心上,这是鲁冠球做人的一个原则。
鲁冠球常常说:“别人给我一杯水,我还别人一桶油!”即要报恩。在11月19日《浙江日报》刊出的《眼前的困难,算不上最苦》一文中,鲁冠球曾谈到,当年他办企业要借钱,大冬天坐了两个多小时冷板凳,钱还是没借到。后来是几位生产队长给他凑了钱。鲁冠球很念叨他们的恩。如今这些人老了,有点病痛、困难什么的,鲁冠球都会出手接济,嘘寒问暖,非常讲人情。
不过,有一件事却让别人认为鲁冠球“不讲人情”。他的女儿出嫁、儿子结婚,从不大宴宾客,只邀双方家人聚一下。许多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鲁冠球很动情地说:“在我创业的过程中,帮助我的、关心我的领导、朋友实在是太多了。要摆酒请客,几百桌都摆不过来。我忘不了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情谊。要报恩,归根结底就要把企业办好,这样才不辜负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才是对所有帮助过、关心过我的人的最好回报。”——这又是鲁冠球做人的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