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前两年,有个企业家想投资我们,他说,你们一步一步做着加法,现在到做乘法的时候了,该上市啦!现在看来,幸好我们几个股东抵挡住诱惑继续埋头做加法,不然医药馆可能就在2008年乘没了。”
方回春堂国医馆馆长毛海耞告诉记者,回春堂2001年随河坊街的开业在原址恢复营业,“7年多时间一直持续增长,2008年营业额数千万,比2007年增加30%左右。”
跟方回春堂稳稳当当的发展类似,另一家老字号企业“王星记”也在经济普遍衰退的2008年交上了一份漂亮答卷:2007年销售额1000多万,2008年则高达1600多万。
在浙江省老字号协会秘书长丁惠敏眼里,方回春堂、王星记、五芳斋、朱府铜艺等老字号企业,为历史悠久的老牌公司重焕生机提供了范本。而在一个对中国经济来说比较特殊的年份——2008年,这些有辉煌过去、曾经为复兴上下求索、而今逆势稳步增长的老企业,无疑能给人更多启发。
清朝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扇工王星斋开出了“王星记扇庄”。当时扇业竞争激烈,唯有在工艺上苦下功夫,黑纸扇就是王家的核心竞争力。
黑纸扇扇面用的是临安于潜的桑皮纸,经过大大小小86道工序精制而成。随着电扇、空调的普及,扇子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然而,2007年,“王星记”销售额1000余万元;2008年乘着奥运会的东风,销售突破1600万元。
曾经尴尬—— 空调普及,扇子面临“下岗”
去采访王星记董事长孙亚青之前,记者跟朋友聚会时谈起“杭州雅扇”。有一年轻男士说自己喜欢王星记的黑纸扇,被大家认为“与70岁老干部有共同爱好”,男士很郁闷。
王星记黑纸扇柔韧性强,除了扇子的功能外,还能遮阳挡雨——但现在,谁还拿扇子当伞用呢?在空调如此普遍的现在,连扇子本身的功能都快下岗了!
但记者进到王星记董事长孙亚青的办公室时,这种想法变了:我也要买一把扇子回去!一屋子各种扇子,纸扇、绢扇、竹扇、檀木扇,圆的、橄榄形的,各种质地、各种形状,一款款、一面面,满溢着江南风情。
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人会走进一个扇子厂、扇子铺并被诱惑呢?雅扇的美丽韵味,需要怎么散发出来呢?
及时转型—— 一把扇子卖到7万多元
2000年,“王星记”年销售额仅160万元,负债180多万元。眼看着百年老字号危在旦夕,有关部门领导找到孙亚青,要求她带领扇厂进行改制。
孙亚青18岁中学毕业进入王星记扇厂,光在檀香扇“拉花”的工序上就干了12年。这个自幼爱扇子的女人,对这个行业自有一番理解。“以前扇子是生活必需品,我们‘用’扇子;现在我们得‘玩’扇子:高档扇子玩其品质;价廉物美的扇子玩其时尚可爱。只有这样,扇子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
接受改制任务后,孙亚青多管齐下,下了多帖改变体制和机制的猛药:按件计算,多劳多得,走中高端路线,实现与其他扇厂的差异化。改制当年,公司就略有盈余;次年利润190余万元。
回顾当年的改革,孙亚青觉得抓质量、做好定位两个环节,是现在公司取得稳定增长的基础。“我们现在的销售结构,是出口占30%,实用品占20%,收藏品和礼品占到50%。一味做生活实用品只有量没有利,一味做收藏品,风险太大。我知道苏州一个专做高端檀香扇的企业,现在就非常困难,因为产品太单一了。”
孙亚青说,今后“王星记”还是要走多层次的营销线路。高端产品,一把扇子最高卖到7万元,绝对上得厅堂:进到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会议室里,进到中国申奥代表团的礼品单上。中低端产品,让老百姓也买得起。
传承问题—— 继承人的困惑
很多浙商面临着企业传承问题,孙亚青也有自己的忧虑:“像我当年学的檀木拉花工艺,得受苦很多年,如今会这道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
手工雅扇贵在手工制作,并且制作的人得有颗爱扇子的心。在制扇车间绘制花样的年轻工人,是不是也会受到绘画领域一纸千金的诱惑呢?守着机器台子,能过上他们梦想的生活么?
年近五十的孙亚青有一个心愿:寻找一位真正爱扇子的人,把“王星记”的事业继续传承下去。